多業融合:筑產業之基
宜昌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是屈原、昭君故里,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近年來,宜昌搶抓機遇,著力推動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融合發展,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夯實產業基礎,建設平臺載體,加速推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宜昌市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宜昌服務貿易額超3億美元。從機構統計來看,宜昌市十二大領域服務貿易額1.5萬美元,同比增長37.7%。其中,六大領域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額7100多萬美元,占全市機構服務貿易額48.3%。
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宜昌企業承接服務外包合同額22.3億美元,執行額2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6.2%和51.6%。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2.39億美元,執行額2.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3%和22.1%。全市服務外包執行額總量穩居湖北省第二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對全省增速帶動作用明顯。預計全年全市活躍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000家,實現服務外包執行額21億美元,其中離岸執行額2.25億美元。
推動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發揮宜昌市航空口岸、對外承包工程、綜合交通樞紐、綜合保稅區優勢,推動旅行、建筑、運輸、保稅維修加快發展。
一是旅行服務快速增長。搶抓宜昌三峽機場航空口岸擴大對外國籍飛機開放機遇,開通直飛泰國曼谷、越南胡志明市及河內、韓國首爾、香港國際航線。截至目前,三峽機場全年口岸出入境人數達10萬人次,創下宜昌航空口岸自2005年開放以來年度歷史最高紀錄。三峽機場也成為繼武漢天河機場后,湖北省第二個年出入境客流量達到10萬人次大關的航空口岸。其中,外籍旅客超6萬人次,占比達61.1%,較2019年增長713.6%,外籍旅客占比率居全省對外開放口岸第一。據統計,旅行服務貿易額1.2億美元,同比增長38.1%,其中出境旅行服務1.19億美元,同比增長39.6%。
二是建筑服務穩步發展。發揮核二二建設公司、葛洲壩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央企對外工程優勢,推動建筑服務出口穩步發展。據統計,全市建筑服務貿易額超1億美元,其中機構建筑服務貿易總額4611萬美元,同比增長34.6%。
三是運輸服務高速增長。組織開展國際貨運代理備案工作,全市在國際貨運代理系統備案企業33家。據統計,全市運輸服務貿易額1300多萬美元,同比增長51.2%。湖北中外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湖北豪輝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宜昌盛元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等國際貨運代理企業運輸服務收入分別增長1442.4%、262.8%、53.6%。
四是維修服務持續增長。依托貝迪克凌云飛機開展保稅維修服務(貝迪克凌云公司進境飛機“區外保稅維修”項目是全國首批,也是湖北省首個獲批的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以“保稅維修”方式,開展飛機及部件全球維修的項目),累計以區外保稅維修模式承接5架波音737境外飛機維修,其中4架進行“客改貨”業務。2024年,已完成2架境外飛機客改貨出境,飛機維修維護服務貿易額302萬美元,同比增長19.6%。
推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加快發展。推動其他商業服務、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文化和娛樂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突破性發展。據統計,2024年1-11月,其他商業服務貿易額超5000萬美元,同比增長63.7%;金融服務貿易額超1000萬美元,同比增長1684%;知識產權使用費同比增長14.9%,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貿易額同比增長8.55%。人福藥業、安琪酵母、東陽光藥業、三峽星未來數據科技等公司服務貿易額大幅增長。2024年共辦理自由類進出口合同備案9筆,合同金額1750多萬美元。

推進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深化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通過政策培訓、組織參展、搭建平臺,幫助服務外包企業開拓國際市場。2024年1-11月,全市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額2.39億美元,執行額2.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5.3%和22.1%。全市離岸服務外包來源地前三位為歐盟、中國香港、韓國,合計占離岸服務外包執行總額的52.8%。
一是加強業務培訓。2024年,采用“線上+線下、理論+實操、培訓+推進”相結合方式,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培訓,累計培訓1300多人次,實現縣市區培訓全覆蓋。湖北省商務廳簡報第10期推介《宜昌業務培訓全覆蓋 助推服務外包“雙過半”》經驗。
二是組織參展參會。組織140多家服務外包企業參加上交會、服貿會、數貿會、服博會、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大會等展會活動,開展招商推介。9月,組團參加服貿會,宜昌125家企業機構線上線下參展,達成戰略合作2個,簽約項目10個,合同總額13億美元,參展規模、簽約數量居全省前列,并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2月,組織12家企業參加第十三屆服博會,搭建宜昌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展,宣傳推介“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成果。
三是搭建公服平臺。印發《宜昌市服務貿易(外包)公共服務平臺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開展市級服務貿易(外包)公共服務平臺評選工作,認定宜昌生物醫藥孵化器公共服務平臺、三峽創谷公共服務平臺、宜昌云計算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廣倫達科技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科美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住邦科技園服務貿易(外包)公共服務平臺、武理宜昌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心技術服務平臺、智聯招聘宜昌服務中心等8個宜昌市服務貿易(外包)公共服務平臺。
多方引智:聚人才之力
湖北宜昌推出系列招才引智改革舉措、打造區域性聚才的“強磁場”……2024年8月,2024年“就在宜昌·留在宜昌”人才夜市暨暑期高校畢業生招聘活動在宜昌市人才綜合服務大廳舉辦。現場不僅有崗位信息發布,互動環節也別出心裁,還精心設置了服務專區,專門為高校畢業生安排的暑期招聘活動。
這是宜昌著力吸引人才的一個生動縮影。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近年來,宜昌持續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吸納聚集高層次人才、高質量勞動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2021年,宜昌市啟動了人才分類管理工作,按地域、行業、部門全面收集統計信息,共收錄各類人才數據3萬余條,并完善了人才數據庫。為當地人才政策的精準制定,打下了堅實基礎。并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人才生態、加快人才集聚、打造區域性活力中心的實施意見》及四個配套文件。這一系列舉措被稱為“1+4”人才新政。新政包含78項創新點,計劃在五年內,綜合投入70多億元,打造區域性聚才“強磁場”。發布人才人口“返鄉回流”行動計劃,讓外地游子實現家門口高質量就業創業。出臺《關于提升宜昌城區綜合性民生服務保障水平的若干措施》,助力人才引得進、留得住。2024年,宜昌城區新增12.4萬人。宜昌也成為湖北省為數不多的人口凈流入城市之一。
為更好打造創新創業環境,滿足創新人才的資金需求,宜昌財政局、科技局攜手合作銀行,實施多項人才科技金融創新舉措,不斷完善“人才貸”“財政科技創新貸”等金融產品。2023年11月,宜昌市批準成立三峽英才基金,為人才項目提供高效、精準的資金支持。
此外,宜昌還成立了湖北首家地市級人才集團——三峽人才集團。該集團設立了人才創業投資、人力資源服務、人才公寓運營三大核心業務板塊,目標就是以“人才溫度”換取“發展熱度”。
值得一提的是,宜昌已全面取消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將中專、技校畢業生納入人才分類管理服務范圍,設定為G類人才,并享受相應獎補政策。堅持“破四唯”“立新標”,根據人才的能力、業績和貢獻,也可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進行單獨認定,極大拓寬了人才的認定范圍,體現了政策的彈性和包容性。宜昌推動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與市場鏈深度融合,已構建起一個以市場化為主體的人才發展機制。2022年以來,宜昌累計引進各類人才近17萬人。預計到2025年,宜昌市的人才資源總量將攀升至100萬人。
多措并舉:強發展之勢
下一步,宜昌將多措并舉,持續深化服務貿易制度創新、改革攻堅、開放合作,推動服務貿易保持穩中提質發展態勢,推動宜昌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建立完善服務貿易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各部門工作合力,積極營造擴大開放、鼓勵創新、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提升服務貿易管理服務能力,促進資金、技術、人員、數據等要素有序規范跨境流動。加強與國家級專家智庫戰略合作,建立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開展服務貿易調研指導和經營做法宣傳推廣,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培育壯大優勢企業。積極開展“爭政策、爭項目、爭資金”工作,儲備一批符合申報條件的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項目庫,向上爭取中央和省級外經貿資金支持,支持擴大服務貿易進口、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技術出口。深化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培育壯大產業規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數字制造外包,支持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服務外包新模式。支持安琪、貝迪克凌云飛機、人福藥業、東陽光藥業、核二二公司、三峽星未來等重點企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對外經貿合作與服務進出口融合發展,積極培育建筑、運輸、飛機維修等傳統優勢服務領域,培育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文化和娛樂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
用好對外開放平臺。加強與宜昌對外開放平臺對接協同,推動航空運力、人員出入境、國際物流等業務供需對接,支持構建內陸多層次對外開放平臺。新增宜昌至海口和新加坡等國際航線,不斷拓展國際及地區航線網絡。支持建設區域性服務貿易發展公共平臺,爭取創建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充分用好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交會、數貿會等重要展會平臺,支持企業境外辦展參展,建立服務貿易交流學習、對接合作平臺,推動服務貿易出海。
加強統計監測工作。進一步做好服務貿易統計工作,將服務進口額或出口額達到100萬美元及以上的企業納入服務貿易重點監測企業,優化重點監測企業數據庫管理并進行動態調整,提升服務貿易直報樣本企業統計質量。加強部門間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健全服務貿易統計監測體系和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加強服務貿易統計人員業務培訓,做到服務貿易應統盡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