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飛速發展,正給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AI也給現有產業和制度體系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其中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是引起了大量的版權糾紛。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并妥善解決,將關系AI的健康發展。
AI版權糾紛產生背景
AI發展由來已久,近年來因技術的突破進入大爆發時期。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的ChatGPT橫空出世,宣告人類真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AI時代。2024年2月15日,OpenAI公司發布了Sora,進一步推動了AI的發展。其他公司或者組織等也陸陸續續發布相應的AI文本生成模型(AIGC),我國國內一度形成了“百模大戰”…… AI的飛速發展給版權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版權是以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等為主要載體的。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文字、圖片、視頻等都有版權屬性,是受法律保護的。AIGC模型從其誕生伊始,就與版權關系難以厘清。無論哪種文本生成模型,都是基于海量的數據訓練,進而生成相應的文字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但是相關基礎素材也是有版權的,并且其生產的內容版權如何界定,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一一分析。
國外AI版權現狀
在全球范圍來看,關于AIGC生成作品是否具有版權,仍然存在分歧。美國是AI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AI發展最成熟、應用最普遍的國家之一,但對AI生成的內容版權原則上持否定態度,即基本上只尊重和保護傳統意義上的版權。
美國著作權局2023年3月發布的聯邦法規第37編第202部分規定,版權只適用于人類運用其創造力生產的內容。對于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美國著作權局將不批準著作權登記;對于由AI和人類作者共同創作的作品,目前是區分對待,對由人類創作部分進行個案認定和登記,其他部分也是不承認的。
在司法實務中,這種原則也是得到貫徹和落實的。2023年8月,美國法院裁定圖畫《離天堂最近的入口》不受版權保護,原因在于其完全由AI生成,缺乏人類創造性投入,不具有版權意義。但是,法院也指出,當前版權法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進一步明確人類在AI生成作品中的角色。這意味著AIGC生成作品版權問題在美國還有商榷之處。
正因為如此,事實上,在美國有關AIGC模型生成內容侵權的訴訟已經層出不窮。以各種媒體等為代表的傳統利益集團和強大的知識產權維權力量,有可能讓美國AIGC乃至AGI的發展陷入法律訴訟的汪洋大海。
西方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相應的案件。例如,2024年9月,德國漢堡法院以科學研究的目的駁回了攝影師的AI著作權侵權主張。2024年11月,加拿大幾種主要報紙聯合起訴OpenAI侵權,但目前還沒有結案。
總體上,西方國家基本上以尊重和保護傳統意義版權為原則,不承認AI對其生成內容的版權。目前來看,面對洶涌的版權訴訟,西方法院也是采取有選擇地保護傳統版權人。包括司法系統在內的整個社會有對AI帶來的利益加以協商分成的傾向,這將是比較務實的抉擇。而且,可以預見的是,美國立場的導向作用將十分明顯。
國內AI版權糾紛的處理
我國也是AI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陸續有不少AI侵權的案子在我國出現。在這些案件中,法院基本上傾向支持原告一方。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案子有如下一些。

1.騰訊公司Dreamwriter生成文章著作權糾紛
早在2020年初,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審理了全國首例AI生成文章侵權案件。這是全國首例機器人自動撰文維權案。該案原告為騰訊公司,被告為網貸之家網站。原告認為被告轉載原告開發的機器人自動撰寫的文章作品,涉嫌侵犯版權。根據判決結果,這種行為構成侵權,騰訊公司維權成功。
該案的基本案情是:Dreamwriter計算機軟件是原告開發的自動寫作軟件,每年生成約30萬篇文章。其中有篇文章《午評:滬指小幅上漲0.11%報2671.93點 通信運營、石油開采等板塊領漲》,末尾注明“本文由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自動撰寫”。這篇文章被被告轉載。原告騰訊公司認為:“這篇文章主要經歷數據服務、觸發和寫作、智能校驗和智能分發四個環節生成,著作權歸本公司所有,被告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并構成不正當競爭。”
南山區法院認為,機器人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關鍵在于涉案文章是否具有獨創性。而認定獨創性,需要考慮以下方面:第一,是否獨立創作及外在表現上是否與已有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第二,生成過程是否體現了創作者的個性化選擇、判斷及技巧等因素,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創作行為應當考慮該行為是否屬于一種智力活動,以及該行為與作品的特定表現形式之間是否具有直接的聯系。法院表示,Dreamwriter軟件在技術上“生成”的文章對相關股市信息、數據的選擇、分析、判斷,文章結構合理、表達邏輯清晰,均滿足著作權法對文字作品的保護條件,是原告主持創作的法人作品。在判決書中,法院明確寫道:“涉案文章由原告主創團隊人員運用Dreamwriter軟件生成,其外在表現符合文字作品的形式要求,其表現的內容體現出對當日上午相關股市信息、數據的選擇、分析、判斷,文章結構合理、表達邏輯清晰,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因此,法院認為原告享有著作權,判決被告侵害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當然,南山區法院相關人員也承認,“自AI技術開始應用在新聞撰寫、繪畫、詩歌寫作等領域后,有關AI生成物的著作權問題一直爭議頗多。”該人士表示,我國著作權法立法宗旨是激勵創作。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備獨創性的AI生成物認定為作品并進行版權保護,符合我國立法宗旨。法律上對AI生成作品進行版權保護,有利于激勵社會主動、充分利用AI來進行知識產權創作,也有利于AI產業的發展。
騰訊公司起訴網貸之家網站侵害Dreamwriter生成的文章,是AI寫作領域第一案,也是我國第一次以法院判決形式認定AI生成的作品具有著作權。這個案件的意義在于,法院認可了AIGC模型可以生成具有版權意義上的作品,其版權人是軟件所有者和運營者騰訊公司。
2.AIGC平臺圖片侵權案
2024年2月,廣州互聯網法院審結了原告上海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起訴被告某AI平臺(AI公司)侵權一案(見(2024)粵0192民初113號判決書,以下簡稱“奧特曼案”),認定AI平臺構成著作權侵權,并判令賠償損失。該案被稱為“全球AIGC平臺侵權第一案”。
在本案中,原告通過許可的形式獲得了奧特曼系列作品的權利人圓谷制作株式會社在中國國內的著作權授權,被告為提供AI服務的平臺,具有AI生成繪畫功能。原告認為,被告平臺網站未經授權,擅自利用原告享有權利的作品訓練其大模型,并生成的奧特曼形象與其享有版權的奧特曼形象構成實質性近似,構成侵害著作權。
法院認可了AI平臺生成的圖片的多個特征與原告享有權利的奧特曼形象具有極高的相似度,構成實質性相似。被告為AI服務提供者,未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主觀上存在過錯,須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法院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刪除其享有版權的奧特曼圖片的主張,原因是被告并未利用其享有版權的奧特曼圖片實際進行模型訓練行為。
該案中,法院保護了傳統圖片版權人的合法利益,AIGC成為侵權主體。
3.AI生成圖片著作權維權糾紛
2023年12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我國一起涉及“AI文生圖”著作權的案件。該案中,原告使用開源軟件Stable Diffusion通過輸入提示詞的方式生成了圖片,并將該圖片命名為“春風送來了溫柔”,然后發布在小紅書平臺。被告為一百家號賬號,發布文章時,沒有獲得任何許可把該圖片作為配圖,并且裁掉該圖片在小紅書平臺的署名水印。法院一審判決被告侵權成立。
北京互聯網法院在判決書中指出,該案主要涉及三大爭議點:一是“春風送來了溫柔”圖片是否構成作品,構成何種類型作品;二是原告是否享有涉案圖片的著作權;三是被訴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被告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其中,關鍵是AI生成作品是否構成圖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主張著作權的客體是否構成作品,需要考慮其是否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具有一定的表現形式;是否屬于智力成果。
綜合法院判決來看,第一,原告個性化地對于人物及其呈現方式等畫面元素通過提示詞進行了設計,對于畫面布局構圖等通過參數進行了設置,并不斷修改調整,是原告的智力投入,體現了原告的審美選擇和個性判斷,最后生成的圖片并非“機械性智力成果”,具備獨創性,因此是作為版權意義上作品,原告因此也成為版權意義上的作者;第二,原告是直接根據需要對涉案AI模型進行相關設置,并最終選定涉案圖片,涉案圖片是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產生,且體現出了原告的個性化表達,原告是涉案圖片的作者,享有涉案圖片的著作權;第三,原告在構思到最終選定涉案圖片的整個過程來中進行了智力投入,具備了“智力成果”要件。因此,法院認為,該案中的AI生成圖片體現了人的智力投入,具備“獨創性”要素,并且體現了人的個性化表達,應當被認定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總之,在該案中,法院認可了AIGC模型可以生成具有版權意義上的作品,其版權人為軟件使用者。
4.AI文生視頻侵權案
2024年4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了一件有關AI生成內容版權糾紛的案件。該案被稱作“AI文生視頻侵權第一案”。在該案中,原告是一名具有獨特識別特征的專業配音師,被告有兩名,包括一家音頻傳媒企業和一家AI軟件開發公司。兩被告合作開發并推出一款可以將文本信息轉換為語音的AI產品,但原告起訴它們被未授權的情況下利用其聲音,構成侵權。判決顯示,被告侵權成立。
本案的爭點主要有兩個:第一,AI化處理后的聲音是否具有識別性的問題;第二,版權授權范圍。其中與本文相關的主要是第一個問題,其實也就是著作權法上作品的獨創性問題。對此,北京互聯網法院認為,判斷聲音是否被侵權的關鍵在于聲音的“可識別性”,而聲音的“可識別性”指的是該聲音能夠基于其語音、語調和發音風格等特征被公眾將其與特定的自然人聯系起來,這就是聲音作品的即獨創性。在聲音作品具有獨創性的條件下,其被利用是否構成侵權在于經聲音權利人是否授權。而AI技術對獨創性的聲音作品進行轉化或模擬,即被消費者辨認出,即“可識別性”,那么具有相同的獨創性,因此聲音權利人就可以對該經過AI技術處理的聲音主張權利,得到法律保護,禁止他人隨意利用。
該案中,法院認定了AIGC模型生成的作品可能包含侵害傳統版權作品內容,侵權人是AIGC平臺公司和利用AIGC模型生成作品的公司。雖然該案訴訟圍繞是視頻,但案件糾紛的標的主要是視頻中的音頻,涉及的是版權上的聲音。而視頻則是包括連續性的圖片和聲音集合,目前還沒有查到專門的AI生成視頻侵權,完全意義上視頻侵權情況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綜合來看,我國一些法院對AI有關的知識產權糾紛進行了受理,一些判決也形成,發生了效力。在這些知名案件中,有文本、圖片、視頻(聲音)有AI侵權的,有AI維權的,我國法院基本上都支持了原告的權利主張。但我國不是判例法國家,因此并非意味相關裁判會在全國得到一致遵循,還需實踐的不斷總結以及法理上的深入厘清,并上升到成文法的高度,最后在司法操作中予以細化。
我國的AI監管
目前,我國沒有對AI知識產權進行專門立法,一些規定主要見之于有權監管部門發布的規范中。2022年11月25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2023年7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7部門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上述《規定》和《辦法》是我國目前關于AI生成內容的主要規范。
1.尊重和保護現有知識產權
《規定》和《辦法》是以尊重和保護現有知識產權為原則的,相關條文對此予以明確。
《規定》第四條規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AI服務,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尊重知識產權、商業道德,保守商業秘密,不得利用算法、數據、平臺等優勢,實施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
同樣地,《辦法》第四條規定,“提供和使用生成式AI服務,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第七條規定,“生成式AI服務提供者(以下稱提供者)應當依法開展預訓練、優化訓練等訓練數據處理活動,遵守以下規定:(一)使用具有合法來源的數據和基礎模型;(二)涉及知識產權的,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三)涉及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個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訓練數據質量,增強訓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多樣性;(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其他有關規定和有關主管部門的相關監管要求。”
從上述規定來看,我國監管機構和法規明確要求AI不得侵權,這是對現有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有利于維護良好社會秩序和保證其健康有序運行。這與現行的民法規則是一致的。
2.AI權利尚不明確
關于AI生成的內容是否具有知識產權或者相當的法律權利,我國在成文法尚沒有明確的專門規定。
上述《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提供者應當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圖片、視頻等生成內容進行標識。”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標識并非版權的充要條件。但實踐中,能成為侵權證據。比如,前述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AI生成圖片著作權中,侵權人去掉圖片生成方打上的小紅書平臺署名水印,就明顯成為其敗訴中的不利證據。
總之,從規范性文件來看,我國立場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基本一致,即原則上還是以尊重和保護傳統意義上的版權為主的。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應該是最早通過規范性文件對AI生成內容權利糾紛進行界定的國家。不過,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對AI生成內容的版權保護則顯得更為靈活,前述案件即可體現。
AI版權法理分析
目前,國內外關于AI版權基本法理仍然是以民法(私法)規則為主。在成文法關于AI版權規定沒有明確突破的情況下,對AI生成內容是否給予法律保護以及何等的法律保護,需要法理上進行深入探討各種可能性。當然,在我國進行法理探討,現階段應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包括前述的部門規章等。
1.AI版權成立與否
涉及AI糾紛,一個基本的前提是AI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版權。在AI侵權的角度,按照目前的實踐,無論中外,都是承認傳統版權人的權利。AI生成的作品不得侵害現有作品的版權,更不能傳播并獲利。在AI維權的角度,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承認AI生成作品的版權,我國司法實踐則是開始認定AI生成作品的版權。
在某種意義上,AI之所以能生產相關的內容,原因在于AI是建立在人類知識基礎上,對人類知識的加工,是人類智慧的延伸,這和作者創作作品沒有區別。也正因為此,AI生產的內容會包含侵權部分,這與傳統侵權也沒有什么兩樣。因此,是否判斷AI生存的內容是否為版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仍應按照版權法作品一般要件進行判定,即獨創性、可復制性、合法性。所以,在這種意義上,在符合條件的情形可以認定AI生存的內容是符合版權法的作品。
2.AI版權糾紛的主體
在AI侵權的角度,侵權主體基本上與傳統民法沒有差別。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是AI模型或者平臺的運營方以及使用方。AI不是自然產生的,是人類創造的事物,本身不會自動生成內容,AI生成的內容也是根據人類指令出現的。因此,在AI生成內容侵權的情況下,承擔主要責任的應該是發出指令的主體即使用者,如果AI平臺或者模型開發方、運營方有過錯的,應承擔共同責任。這也是與傳統法理一致,目前在中外司法實踐也是沒有疑義的。AI模型或者平臺本身沒有民事主體資格,所以不能把AI作為侵權人。
在AI維權的角度,AI本身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目前我國是把AI開發方或者運營方作為權利主體的。在法理上,AI是由人類開發、運營并使用的,其生成內容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可以說是人類創作的衍生品,本質上屬于人類的作品。截至目前,AI生成內容是受開發方、運營方并使用方控制的。此外,根據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斯通的見解,自然物的權利應該由“代理人”制度來實現,即由人或人的組織、法人、政府來代表自然行使權利。。由此類推,AI生成內容的版權(如有)也應由人類享有,具體應參考相關主體的貢獻以及約定等情形。因此,如果AI生成內容構成版權作品,則應該由開發、運營并使用者等享有。
3.AI版權糾紛的情形
AI版權糾紛的主要類型包括其生成內容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侵權,這在目前司法實踐中基本上都有所涉及。此外,按照目前的版權法基本理論和各國或地區的實踐,如果AI模型或者平臺利用已有作品進行數據訓練,且沒有得到授權,也構成侵權。
但是,一般地,AI開發、運營或者使用主體履行了“通知—刪除”義務后,不構成侵權,即權利人通知AI開發、運營或者使用主體相關侵權事實后,后者予以刪除,但是有其他情形的例外。前述《辦法》第十一條規定:“提供者應當依法及時受理和處理個人關于查閱、復制、更正、補充、刪除其個人信息等的請求。”這有利于減少法律訟累,降低司法運行成本,平息各方糾紛。
未來應對
綜上所述,根據目前國內外AI版權糾紛司法實踐來看,AI生成的作品完全有可能構成侵權,在我國司法實踐中AI生成的作品也可能擁有版權。這給AI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1.合規發展
這是就AI模型而言的。任何科技的發展必須在合法合規的軌道上發展,AI也不例外。AI的開發、運營和使用主體必須有合法合規意識,完善算法,不得主動侵害合法權益,侵害他人版權。此外,AI作為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應該而且必須通過技術上完善來加強防范。比如,建議AI開發、運營或者使用主體在模型或者平臺中嵌入反剽竊環節,對生成的內容若有侵權嫌疑的,一律報警。對有遺漏的,接到權利人通知后,立即刪除,如果已經公開則應盡量消除影響。
2.合理區分
這是就AI生成內容而言的。鑒于AI生成內容是否構成版權意義上的作品,在法理上還有爭議,在成文法上沒有得到普遍的承認,因此對AI生成的內容需要分辨對待。建議對于AI生成的內容進行合理鑒別,不能一概認作為作品,而應區別不同對待,擇其優者進行相應的法律保護。對其中涉及人類智慧投入明顯的優秀內容方可給予版權作品的待遇和保護。否則,對AI生成的內容無差別保護,則會遏制人類思想活動和智慧創作。
3.規避陷阱
這是就AI使用而言的。在AI模型運營和使用中,要注意各種陷阱。一是要選擇功能完全、知名的AI平臺或者模型,盡量選取可信度高、算法完善的模型;二是要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充分辨別,特別不要侵害已有版權、商標等;三是注意數據流動問題,跨境使用的還需要注意數據跨境流動合規問題;四是重視個人或者企業隱私,避免提供給AI而導致的信息泄露;五是權責劃分,各方關系應加以明確約定,避免將來發生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