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寒意漸濃,大地被一層薄薄的霜雪覆蓋。在鄉寧縣棗嶺鄉馱澗村,一處生機勃勃的景象打破了冬日的沉寂,這便是馱澗村的黃粉蟲養殖基地,一個承載著鄉村振興夢想與希望的地方。
近日,《科學導報》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養殖基地,一排排整齊的養殖架如同等待檢閱的士兵,井然有序地排列著。養殖架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養殖盒,每一個盒子都是一個小小的生命世界。盒內,通體晶瑩的黃粉蟲正在悠閑地“運動”著,或攀爬、或翻滾,仿佛在上演著一場生命的舞蹈。這些黃粉蟲以麥麩、蔬菜等為食,在適宜的溫度和環境中茁壯成長,為馱澗村帶來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養殖員郭新宇站在養殖架旁,指著那些蠕動的黃粉蟲,向記者介紹道:“黃粉蟲對養殖環境要求不是太高,只要溫度適合,就能很好地生長,非常適合農村環境養殖。”
黃粉蟲,俗稱“面包蟲”,是人工養殖最理想的昆蟲之一。它們富含很高的蛋白質、礦物質和17種氨基酸,營養價值極高。這些營養物質對于動物來說,是極好的飼料來源;對于人類而言,則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黃粉蟲可以烘烤、煎炸,加工成具有果仁味的蛋白飲品、精制蛋白粉等多種形式的食品,口感好、風味獨特,近年來深受市場歡迎。
“黃粉蟲的價值遠不止于此。”馱澗村村委會原主任楊榮德說道,“黃粉蟲不僅市場價值高,在循環農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養殖的黃粉蟲有30%能用于水溶性肥料的生產。”據悉,這種肥料不僅吸收率高、低碳環保,還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而且,適用于不同農作物,能夠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也正因為如此,黃粉蟲肥料能夠銷往全國各地,為農民朋友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說起黃粉蟲養殖基地的建立,楊榮德的眼中閃爍著光芒:“這是馱澗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嘗試。”
為了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馱澗村采用了“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聯農帶動模式。通過盤活資產資源,發展了這一新興產業項目。
在養殖基地的建設過程中,馱澗村投入了500余萬元的資金,建設了有效面積3000平方米的養殖車間,配備了先進的養殖設備和設施,為黃粉蟲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盛產期,養殖基地日產鮮蟲2450公斤,年產蟲干320噸以上,年產蟲沙(即黃粉蟲糞便,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1400噸。這些產品不僅為養殖基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馱澗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黃粉蟲養殖基地的建立,不僅帶動了馱澗村的經濟發展,還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增收。許多村民在養殖基地找到了工作,通過參與黃粉蟲的養殖、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之前我們每年都需要外出務工,解決生計問題,現在可好,守在家門口,就有了收入,而且還可以參與入股養殖或者自己養殖黃粉蟲,真正實現了‘錢袋子’鼓起來。”村民王滿堂激動地說。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馱澗村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