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測繪遙感跨界到瀕危物種保護,借助科技力量還給野駱駝一個安靜祥和的家園,這是一種“科技向善”的中國力量。
——劉少創
拯救瀕危
野駱駝,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極旱荒漠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分別將其列為加以保護物種和極度瀕危物種,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和蒙古西南部戈壁沙漠地帶,現存數量僅1000峰左右。
2011年,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遙感科學家劉少創在羅布泊深處參加“嫦娥三號”月面巡視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外場試驗時,首次看到野駱駝,由此開啟了運用遙感技術跨界守護瀕危野駱駝的歷程。
由于數量極少,而且分散于20萬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想要監測野駱駝棲息地難度極大。此前,科學家只能依靠蹄印和糞便以及紅外相機獲取的照片進行研究分析。而遙感技術具有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多尺度動態監測的優勢,利用衛星定位對野駱駝進行跟蹤,并利用遙感技術對其棲息地的變化狀況進行觀測,相比依賴人類觀察效率更高、范圍更大,也更可持續。為此,劉少創開始帶領課題組自籌經費,利用自身資源進行科研觀測。
2012年5月,劉少創在野駱駝保護區管理局協助下,給野駱駝安裝了中國境內第一個跟蹤器。隨后深入庫姆塔格沙漠,尋找到幾十峰野駱駝,并分別為不同群中的5峰野駱駝安裝了GPS衛星跟蹤器。
此后十多年間,他帶領團隊駐扎茫茫沙漠,定期追蹤野駱駝;實時檢測野駱駝的水源地情況,遇到冰凍或干旱缺水,第一時間進行水源引流;在水源地附近給狼群設下牢籠,給狼帶上追蹤器收集狼群活動區域信息,對野駱駝提供精準保護。并以衛星跟蹤數據為基礎,建立了野駱駝生境適宜度模型,為制定更加有效的保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發現,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野駱駝活動區域正在縮小,中蒙境內的野駱駝分別有向海拔較高的阿爾金山和較寒冷高緯度地區移動的跡象。
因此,他呼吁擴大新疆、甘肅等地的野駱駝保護區面積,建立范圍廣、保護力度強的野駱駝國家公園;打開中蒙邊界的鐵絲網,成立一個中蒙跨國的自然保護區,如果野駱駝生存的空間變大了,生存的機會就會更大。
2024年2月,劉少創憑借“運用創新技術拯救瀕臨滅絕的野駱駝”項目獲得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他表示,從測繪遙感跨界到瀕危物種保護,并不是為了“嘗鮮”,而是借助科技力量還給野駱駝一個安靜祥和的家園,這是一種“科技向善”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