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導彈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達到了預期目的。
這是中國第一次明確宣布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上一次,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火箭是在1980年,彼時,為了防止泄密,雖然提前發布禁航通告,但對外宣稱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并以高彈道向西北靶場進行導彈發射。
中國的導彈發展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從“東風1號”完成對蘇聯P2導彈的仿制,到“東風2號”“東風3號”和“東風4號”逐步完成自主研制,中國導彈研制邁向新臺階。在解放軍現役的導彈體系中,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主要包括由火箭軍陸基發射的東風-31、東風-41、東風-5,以及海軍核潛艇部隊潛射的巨浪-2、巨浪-3。
據軍事專家分析,此次發射的導彈型號與東風-31AG高度相似。東風-31是中國首型固體燃料遠程彈道導彈,第一次公開露面是在1999年的中國國慶大閱兵儀式上,2006年9月服役,關于東風-31AG的具體射程,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美國國防部曾經在《中國軍力報告》中給出一個判斷,東風-31A導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1萬公里。而東風-31AG也稱為東風-31甲改,是基于東風-31A洲際導彈的改進型號。
此前,東風系列洲際導彈的訓練發射,通常以西部戈壁沙漠地帶為靶區。此次直射太平洋公海,射程更遠。據專家分析原因,一是驗證裝備性能,即導彈是否能夠達到相應的設計精度、射程、速度等關鍵參數指標,導彈發射裝置如發射井、發射車等是否正常運行;二是檢驗部隊的戰斗力水平,檢驗整個作戰系統的值班、備勤、響應、執行等各環節,能否能夠高效遂行發射任務,確保“大國長劍”發揮威力。
在全球戰略核威懾的棋盤上,每一款新型核導彈的問世,都代表一個國家軍事技術的躍升與戰略防御能力的極大增強。
作為現代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洲際導彈的成功發射展示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發能力和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