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科學家們目前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
海洋熱浪是海洋中的異常暖水事件,當海洋溫度高于當地的季節閾值并持續五天以上,視為“海洋熱浪”事件發生,它可發生在大洋的任意海域,任意季節。時間尺度上可以持續幾天至幾個月的時間,覆蓋的區域可由幾公里延伸至上千公里。嚴重的海洋熱浪事件會對海洋環境、海洋生態和海洋漁業等造成極具破壞性的影響。
以珊瑚礁為例,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海洋熱浪卻常常引發珊瑚白化、大規模魚類死亡及海洋物種的遷徙,對珊瑚礁生態系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當海水溫度上升時,珊瑚會排出共生的蟲黃藻,導致珊瑚白化,失去營養供應并最終死亡。此類現象已經在全球多次發生,給漁業資源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了嚴重的損害。
為了應對海洋熱浪帶來的挑戰,科學家們正在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并開發出了預測模型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海洋溫度情況。這些模型依賴于現有的大氣和海洋模擬技術,已經被用于預測干旱、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等現象。然而,海洋熱浪預測模型的開發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準確度、普適性和精度等問題。盡管如此,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模型的持續優化,科學家們對未來能夠輸出更精準的預測充滿信心。
我國在面對海洋熱浪這一全球性挑戰時,也展現出了積極的應對姿態和創新能力。特別是在2024年5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傳來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發的“中國海海洋熱浪預報產品”正式投入業務化運行。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我國在海洋熱浪預報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更是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長期以來的空白,對于提升我國海洋災害預警能力、保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國在海洋碳封存、藍碳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這些技術通過增加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