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人們通過影像、書信、親人物品等實體媒介珍藏并喚起對已逝親人的情感記憶。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不同場景的深入,通過應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和視頻生成等技術“復活”逝去親人音容笑貌的產業悄然萌芽,備受關注。有人在視頻里再次聽見逝者的聲音;有人通過虛擬影像與逝者“對話”;有人期待依靠VR手段,在數字世界里與逝去的親人再度擁抱……
從技術角度來看,“數字親人”得益于席卷全球的生成式AI的發展,其本質是利用圖像、語音、視頻、文字等多個領域中已經成熟的技術去生成個人形象、聲音、思維方式、語言風格等,再逐步將這些不同內容“拼接”成一個完整的數字產品。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伴隨技術門檻的相對降低,普通人擁有更多接觸相關技術的機會。
從情感角度來看,失去親人是一種深刻的情感創傷,很多人會經歷長期的悲痛與懷念。“AI復活”技術的出現滿足了人們普世的情感需求,讓人們能在某種程度上重新與逝去的親人建立聯系,緩解一定程度上的痛苦。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技術能夠提供情感安慰,但過度依賴可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應積極引導人們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極高的倫理準則與法律風險是AI“復活”技術領域當前要面對的主要難點。在需求可持續,供給更便利的當下,AI復活親人似乎已經成為一門生意,技術進步所伴隨的法律風險如何規避?今年一年,侵犯肖像權案件、隱私數據保護難題、AI詐騙現象層出不窮,未經親屬同意,擅自“復活”公眾人物的典型案例也引發公眾的討論。
任何技術都是中性的,它們所帶來的現實影響,取決于使用者的引導和運用。在道德層面,我們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應該保持合理的審慎。在法律層面,“AI復活”技術的相關政策制度要及時出臺、持續完善,確保新技術始終在法律紅線和公序良俗、社會倫理底線內,向善而行。
去年,歐盟出臺了《人工智能法案》,將AI技術劃分為“不可接受”“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四個管控等級,中國也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加強對AI技術進行監管。彰顯技術溫度、遵守法律法規、恪守倫理原則,是技術發展的底線,也是我們面對AI技術應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