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螺桿空壓機是將原動機的機械能轉化為氣體壓力能的一種通用設備,該文依據螺桿式壓縮機工作原理及其結構,歸納總結了“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發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處理方法,旨在提高螺桿空壓機的運行率,減少因故障帶來的損失。
關鍵詞 螺桿空壓機;工作原理;壓縮機故障
中圖分類號 U2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1-0004-03
0 引言
風源系統是整列車空氣管路系統的基礎,負責給機車、車輛的氣動部件,以及制動機生產并提供所需的高質量潔凈、干燥和穩定的壓縮空氣,機車壓縮空氣的產生,全由螺桿空氣壓縮機組完成,因此在風源系統中空氣壓縮機組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件[1]。若不能正常提供壓縮空氣,將會給機組的安全運行帶來極大的威脅,需要定期對其進行整體檢修,以防出現問題。
1 螺桿式空壓機介紹
螺桿壓縮機結構簡單、部件數量少,螺桿軸承等主要部件耐磨性好,排氣量基本不受排氣壓力影響,在絕大多數的工況下能保持很高的工作效率。
1.1 空壓機結構及工作原理
螺桿壓縮機組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即驅動電機裝置、空氣壓縮機組、風冷卻裝置[2],三部分由螺栓連接成為一個緊湊、自承式機組,然后通過彈性減振器和安裝架連接到車體。
空壓機主要由空氣系統、潤滑油系統和冷卻系統三個系統組成。空氣系統流程主要由空氣濾清器、進氣閥、油氣室、油細分離器、最小壓力閥、冷卻器,安全閥和壓力開關組成。
空壓機開機時由空氣濾清器吸入空氣,并通過進氣閥進入主機,經由主機壓縮腔壓縮,然后潤滑油對其冷卻后排入油氣室,該油氣混合氣體在油氣室撞擊折流板進行第一次氣、液粗分,再經過油細分離器進行第二次氣、液分離,當油氣室壓力達到650 kPa時,通過最小壓力閥被壓縮的空氣排出,經后冷卻裝置冷卻后,進入干燥器。
空壓機組停機時,最小壓力閥關閉并切斷后部管道的高壓氣路,阻止高壓氣經最小壓力閥返回主機系統,同時進氣閥板關閉,螺桿主機壓縮腔的高壓氣體返至低壓腔讓進氣閥中的泄壓閥動作,將壓縮空氣與進氣閥吸氣口連通經由空氣濾清器排到外界大氣。
潤滑油系統主要包括溫控閥、油過濾器、可視回油單向閥、油細分離器、油冷卻器和油氣室,其中含有主回路與輔助回路。
主回路:空壓機組起動時,最小壓力閥處于關閉狀態,為使其優先建立起油路循環,潤滑油被壓入溫控閥,潤滑油經油冷卻器冷卻和油過濾器過濾,通過噴油口進入機體內,然后潤滑油隨壓縮空氣排到油氣室進行油氣分離。
輔助回路:油氣混合氣體經油氣室粗分后,進入油細分離器進行進一步的油氣分離,聚集在機體底部的少量潤滑油,經回油管和可視回油單向閥,進入機體,用來潤滑軸承并返回油氣室。
冷風系統包括風機、冷卻器等。壓縮機組運行時,驅動電機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從導風口吸入周圍環境中的冷風,其經葉輪加速甩出后,沿導風罩吹向冷卻器。
1.2 控制原理
機車對空壓機控制為:在任何情況下,總風壓力到9 bar時,空壓機將不打風或停止打風,在列車激活后首次打風兩個空壓機一起打風,總風壓力為9 bar時停止打風。正常運行時,風缸壓力小于7.5 bar時空壓機電源得電,僅有一臺空壓機打風;風缸壓力大于9 bar時空壓機電源失電,保證總風缸內壓縮空氣壓力維持在7.5~9 bar之間;在總風壓力在低于6.8 bar時,兩端壓縮機同時啟動,當總風壓力達到9 bar時停止。如果司機選擇了強泵模式,整列車的所有壓縮機(可用,無故障,電源正常)應立刻啟動,當機車總風壓力達9 bar時,司機應斷開強泵模式,壓縮機組停止工作。為保證空壓機供給空氣制動系統用風設備的空氣質量,在任何情況下,干燥器都將保持同空壓機同步工作,壓縮機啟停控制如圖2
所示。
為保障空壓機的良好運行,當問題發生時,可自動采取保護措施,減少對空壓機的損耗,因此配置了很多控制器,如溫度開關、壓力開關等。其中主要涉及對空壓機的溫度、氣壓進行保護,當超溫、超壓時,能夠自動停機,保證空壓機的使用壽命。
溫度開關安裝在主機機體中部(可視回油單向閥下方),溫度設定為115±5℃,處于常閉狀態,串接于控制電路,當主機排氣溫度超過設定值時,溫度開關斷開,空壓機斷電停機,起到超溫保護的作用[3]。
壓力開關裝在主機殼體進氣腔處,受進氣腔壓力控制,其斷開值設置為0.3 MPa,并串接在控制電路中。當空壓機壓力超過0.3 MPa時,壓力開關斷開,空壓機斷電停機,空壓機停機后,必須等待14 s內泄壓至0.3 MPa以下時方能再次啟動[4],溫度開關和壓力開關的控制電路圖如圖3所示。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描述
根據某型機車實際運營故障反饋,其安裝使用的螺桿空壓機在停機后14 s內未收到壓縮機壓力開關閉合的信號,導致出現“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
2.2 動作分析
(1)壓縮機工作時,進氣閥打開,氣體經機頭壓縮后,經過最小壓力閥和冷卻器到達出氣座,然后經管路進入干燥器氣缸(約50 L);
(2)壓縮機停機時,進氣閥關閉,最小壓力閥閥板關閉,機頭腔體內的壓縮氣體通過放空管從進氣閥內放空 ;
(3)壓縮機停機時,干燥器氣缸內的壓縮氣體回流至出氣座、冷卻器,最小壓力閥閥板關閉,起到單向功能,壓縮氣體不進入機頭腔體內;
(4)螺桿空壓機停機后,機體內的壓力應在14 s內卸壓至300 kPa以下,同時設有重新啟動壓力開關,機車報“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由于機車未及時收到壓縮機壓力開關閉合的信號,閃報故障。
2.3 原因分析
2.3.1 機理分析
造成空壓機“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信號線虛接、壓力開關故障、壓力開關閉合值小等,結合壓縮機的結構及動作分析,可能導致“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的原因如圖4所示。
2.3.2 部件分析
(1)信號線虛接或其他錯誤信號。
虛接是一種在生產過程中,因生產工藝不符合要求引起的不穩定狀態;或電器因長時間使用導致一些發熱較嚴重的零部件,其焊腳處的焊點出現老化剝離引起的不穩定狀態,通過對焊點的檢查和按照電路圖對線路連接的排查,沒有發現因信號線虛接和錯誤信號造成“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的可能。
(2)壓縮機上的壓力開關故障或閉合值太小。
壓力開關裝在主機殼體進氣腔處(在進氣閥之下),串接在控制電路中,壓力開關的外觀如圖5所示,為防止帶負載啟動,空壓機停機后,由于壓縮空氣回流,導致進氣腔內壓力驟增,當壓力超過0.3 MPa時,壓力開關斷開,只有其內部壓力低于0.3 MPa,并且機體內的卸壓時間小于14 s時,壓力開關再次接通,此時空壓機方可起動。
造成“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壓力開關故障或關閉值小于設定值0.3 MPa,但檢查退回的壓力開關,其外觀并無異常,端子無變形,實測壓力開關閉合值318 kPa,符合要求。
(3)進氣閥放空管不暢。
放空管就是把容器、管道等設備中的介質排放出,通過對放空管的吹掃并沒有發現異物,因此不可能造成“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
(4)壓縮機上的最小壓力閥。
最小壓力閥位于油細分離器座的下部,初始開啟壓力為0.4~0.6 MPa,其有以下三個功能:
1)空壓機剛開始運行,壓力低于0.4~0.6 MPa的時候,最小壓力閥閥板關閉,并無氣體輸出,為保證空壓機內部迅速建立起壓力,實現油路循環。
2)當壓力超過0.4~0.6 MPa時,最小壓力閥閥板打開,從而降低流過油氣分離器的壓縮空氣流速,提高油細分離效果,確保油細分離器不會因壓差過大而受損。
3)空壓機停機時,空壓機開始泄壓,系統壓力隨之下降,在外部空氣壓力和彈簧力的作用下最小壓力閥閥板關閉,以防止系統外的壓縮空氣回流,起止回作用。
通過檢查退回的最小壓力閥閥芯及閥板(如圖6所示),發現閥芯O形圈磨損嚴重,閥板未見異常;經氣密性測試,閥板并無漏氣現象;但閥芯和最小壓力閥殼體會發生卡滯,導致機體內的壓力在14 s內未卸壓至
0.3 MPa以下,從而造成“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
2.4 處理方法
由于采用的是國外進口的O形圈,現在換成國產的O形環,兩者在工藝和材料上有所差異,產品在長期壓縮的狀態下會產生壓縮應力松弛現象,隨著時間的增長壓縮應力減小,壓縮應力松弛現象會慢慢擴大,壓縮量和拉伸量也越來越小,導致O形圈彈性不足,失去密封能力。同時因使用環境的溫度影響,O形圈變形量越來越大,當產品變形超過40%的時候就會發生泄漏,此外壓縮空氣的壓力對O形圈的變形影響程度更大。因此在長時間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O形圈逐漸發生塑性變形,且該變形是不可逆,在運行過程中O形圈被擠入密封間隙而引起間隙咬傷或O形圈在運動時出現扭曲現象,從而導致閥芯O形圈磨損嚴重并和最小壓力閥殼體發生卡滯,最終發生泄漏,造成“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后續要對O形圈的設計、生產工藝和材料進行改進和調整,根據工作環境選用適當的橡膠材料,改善O形密封圈材料的耐壓性能,增加材料硬度,降低材料壓縮的永久變形的情況。
3 結束語
空氣壓縮機組作為風源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主要部件,需要定期對其進行整體檢修,以防出現問題,通過對螺桿式空氣壓縮機“IDU顯示屏報壓縮機故障”的分析,為類似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同時要加強設備的日常運行維護和定期檢查,做好常規部件的儲備,可降低維護成本和維護強度,延長空氣壓縮機的無故障運行時間,提高設備的運行可靠性,減少因故障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方長征,劉泉,毛金虎.DK-2型機車電空制動系統[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21:11.
[2]黃龍.移動螺桿空壓機的典型故障及使用維護[J].采礦技術, 2021(2):158-160.
[3]周曉凱.噴油螺桿空壓機故障原因分析及改進方法[J].工程機械文摘, 2021(3):19-22.
[4]機車、動車組用空氣壓縮機組技術條件第2部分:螺桿空氣壓縮機組:TB/T 2710.2—2015[S].北京:國家鐵路局, 2016.
收稿日期:2024-06-05
作者簡介:司文強(1993—),男,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制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