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該文基于智慧建設視域,系統分析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在思政育人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并從鐵路行業核心專業的必修課程“BIM技術應用”入手,從鐵路行業、企業、學校三個層次探索共同體進行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最后,以“U型墩柱模型創建”課程任務為例,探討如何將“為中國鐵路建設數字底柱”的思政主線融入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反思改進,培養學生的精益求精的鐵路工匠精神,為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提供借鑒理論和經驗
關鍵詞 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智慧建設;課程思政;BIM技術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1-0182-03
0 引言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愈發重要。2022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1]。2023年7月,教育部發布《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2],推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行業產教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各地區職業院校積極探索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的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3],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的全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4]等。鐵路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5],如何對標行業發展需求,構建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企業培育更適應崗位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愈加重要。然而,現階段,全國僅有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的鐵路運輸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6],而傳承鐵路工匠精神來應對更加艱苦環境的鐵路建設過程的相關共同體尚未成立。
1 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思政育人的挑戰
鐵路建設過程建設體量大、技術更新快、作業環境差等特點對其建設人員的技能水平和勞動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7],尤其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新興技術的高鐵建設過程[8]。如何深化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銜接,建設深度融合的鐵路建設行業聯盟,成為鐵路行業院校高質量發展、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9]。盡管國家從教育、產業整體布局著力,鼓勵各行業產業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并頒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意見,但現階段鐵路建設行業尚無共同體,讓廣泛應用高新技術的鐵路智慧建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作為國內外鐵路行業智慧建設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BIM技術因其可視化、參數化、數字化等特點已成為鐵道工程等鐵路行業核心專業的必修主干課程之一,其教學改革面臨著如下問題:鐵路行業智慧建設時代如何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如何將行業新型技術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傳承鐵路紅色文化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企業提供能“上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保障。
2 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BIM技術應用課程思政建設探索
2.1 深化行業需求,明確思政育人目標
根據鐵路行業智慧建設的崗位要求,BIM技術應用課程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不僅要培養鐵路、城軌等鐵路建筑結構模型創建與應用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成為善于學習的數字化施工人才,同時需要應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促進課程建設,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工作、不怕惡劣施工環境的專業素養,實現專業能力和道德素養雙培養的思政育人目標。
2.2 轉化企業精神,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作為思政育人的實施主體,學校承擔著為企業培養適合崗位需求的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具有傳承企業紅色基因,弘揚企業工匠精神的使命。然而,由于企業的社會職責主要是經濟產出,對人才培養參與較少,導致其諸多企業精神,尚未轉化為育人元素,間接制約了學校為企業培養更需要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因此,該文在BIM技術應用課程建設過程中,基于校企共建的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平臺,圍繞車站房建和鐵路橋隧兩個典型項目,將“安全優質、興路強國”的鐵路精神和學?!俺钥喾瞰I、拼搏爭先”的學校精神融入課程建設,樹立學生投身鐵路事業的行業精神,鍛煉學生“懂圖紙→會建?!軕谩钡腂IM技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職業素養,實現共同體學校課程與共同體企業精神有機融合,達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目標。
2.3 優化學校課程,發揮思政育人實效
2.3.1 教學設計
“BIM技術應用”課程是高鐵工程專業二年級的基礎課程,通過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該文節選該課程模塊四任務一“橋梁模型的創建——U型墩柱”,融入“為中國鐵路建設數字底柱”思政主題,以鐵路行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主線,依托共同體共建企業的典型工程任務,圍繞U型墩柱的構件圖紙信息識讀、墩柱墩身模型創建、凹槽及圓弧細部模型創建開展,層層遞進,培養共同體學校學生“懂圖紙—會建?!軕谩钡腂IM能力,具體教學流程如圖1。
該任務主要是采用任務驅動,小組探究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讀懂U型墩柱的平、立面及細節詳圖,選擇Revit軟件“族”的拉伸、空心放樣等命令,完成U型墩柱模型創建。從而培養學生掌握U型墩柱模型創建方法,使其具備BIM建模技能,并通過U型墩柱的細部尺寸的精準繪制,使共同體學校學生理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共同體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2.3.2 教學實施
(1)課前“導學”——看實景
看實景,百年歷程彰顯鐵路情懷。通過課前學習共同體企業鐵路案例智慧建造視頻,學生了解到鐵路智慧建設的歷史變革。作為世界首條智能化高鐵,京張高鐵建設應用了BIM虛擬建造、客站智能施工等先進技術,開啟了世界智能鐵路的先河。從而使學生知道中國鐵路人勇擔重任,積極創新,創造了中國鐵路的智造之路,擦亮了中國名片的情懷。
(2)課中“實施”——懂圖紙、會建模、能應用
懂圖紙,精細橋墩雕琢鐵路精神。教師通過對共同體企業具體鐵路橋梁工程案例的U型墩柱的結構組成和尺寸信息進行解析,提醒學生墩柱BIM模型創建時凹槽和四個圓弧角必須注意具體尺寸,避免繪制成直角,同時橋墩上部模型進行繪制時必須繪制上中下三層輪廓線成型。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小組互評等方式學習圖紙、模型繪制過程,體會精細化施工的重要性和精益求精的鐵路工匠精神,進而培養規范意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會建模,參數繪制展現鐵路速度。教師利用U型墩柱的平、立面圖和細部詳圖,結合Revit軟件對U型墩柱柱身、凹槽細部、四邊圓弧角細部模型的參數化創建過程進行示范演示,如圖2所示。學生通過計算機實戰操作實體拉伸、空心拉伸、空心放樣等命令練習參照平面、拉伸值等墩柱模型創建方法,如圖3所示。并在課堂答疑、分組練習中對建模問題進行多次調整、修正,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態度,成為共同體需要的耐心、細心、決心的高素質人員。
能應用,虛實結合成就鐵路智造。共同體學校教師與共同體企業實際工程案例對接,按照相應的評分細則對U型墩柱模型進行點評,學生在虛擬仿真系統中對創建完成的U型墩柱模型進行漫游瀏覽、檢查,了解鐵路智慧建造過程,培養共同體企業需要的崗位能力,并在實踐過程中體會鐵路工匠精神。
(3)課后“鞏固”——固本領
固本領,理實皆精成就鐵路工匠。教師在在線課程平臺發布共同體企業的工程案例圖紙,讓學生對接鐵路行業標準,利用Revit軟件進行實際工程橋梁模型創建過程中總結提煉,解決實操中易錯點,提高建模速度及精確度,體會千千萬萬鐵路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打造出中國鐵路建設的名片。
2.3.3 反思改進
教師通過課程建設,提升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并將BIM技術融入鐵路行業核心課程,已實現5門專業核心課程的BIM新技術內容的引入及課程內容體系重構。開展教學以來,累計培養共同體學校學生人數2.08萬人,涉及共同體學校36所,在校學生課程通過率達94%,同時,基于共同體中校企合作的70余項BIM技術服務項目為學生提供了技術及基礎保障,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或合作學習的需要,學生評教結果均為優秀,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以下問題。
首先,在U型墩柱模型創建過程中,部分同學對凹槽細部、四邊圓弧角細部模型空間想象不足,對族中利用參數化創建方法掌握不夠。針對這個問題,課程將在授課前引述工程實際案例視頻及動畫資源,發布預習任務,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學生聯系實際工程模型時,按照規定流程進行建模,缺少試錯環節,導致其解決工程問題的動手能力和創建實際模型的質量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針對這個問題,課程將對接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持續更新多樣化工程實踐資源和案例,增加學生專業閱歷,多元融合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3 結語
該文以鐵道工程等鐵路行業核心專業的BIM技術應用課程為例,利用共同體企業的國家重點工程案例資源,以“為中國鐵路建設數字底柱”思政主題,對接共同體企業崗位標準,融合共同體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平臺,開展工作場景、任務驅動式實踐教學,在教學中融入共同體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行業“BIM+”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破傳統教學的思維限制,培養共同體學校學生基于數字化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助力共同體企業數字化升級,從而實現智慧建設視域下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23(Z1):2-5.
[2]楊伊靜.跨區域匯聚多方資源支撐全行業產教融合創新——教育部發布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J].中國科技產業, 2023(8):22-23.
[3]教育部關于支持建設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23(6):7-11.
[4]全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正式成
立[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6):97.
[5]歐國立,辛曉慧,朱若愚,等.高速鐵路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 2024(4):109-118.
[6]董媛.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歸因、沖突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 2023(21):60-64.
[7]李晟韜.關于加強鐵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J].哈爾濱鐵道科技, 2022(2):14-17.
[8]陳泳文.中國高速鐵路發展趨勢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 2018(11):108-109.
[9]鄭淳,張鐸,任新紅.“一帶一路”背景下鐵路行業高校國際聯盟的建設路徑與國際化能力提升策略探析——以“‘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20(3):26-32.
收稿日期:2024-06-13
作者簡介:田慶(1992—),男,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產教融合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2023 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多元融合、共建共享的鐵路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研究與實踐”(23GG012);2023 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a學研用服’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研究-以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BIM 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為例”(23GZ016);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基金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鐵路行業高職院校行業共同體共建機制研究與實踐”(2023JG-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