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100年前,泰戈爾訪華期間,與辜鴻銘一同拜會泰戈爾、并與泰戈爾合影的,有成都學者楊歗谷先生。新中國成立后其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喜考古研究,收藏品甚多,后無償捐獻給國家。他時常攜帶實物到課堂,與講義相佐證,被稱為“實物教授”。他著作豐富,惜多遺失不存。
關鍵詞:清華園;合影;寫經用紙
1924年4月12日,印度詩人泰戈爾(Tagore,當時也譯作:太戈爾、太谷爾、太阿兒、塔果爾等)受邀來華,作為期49天的訪問,于4月23日晚7時到達北京,29日晚入住清華園后工字廳,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停留了五天六夜。
2024年4月,適逢泰戈爾訪華100周年,清華大學外文系、校史館、檔案館、圖書館聯合舉辦了紀念泰戈爾訪問清華100周年專題展覽暨系列活動。活動現場呈現的大型背景圖幅是泰戈爾等人在清華學校水木清華軒前的一張合照。
泰戈爾訪華期間,各方接待者、報刊社紛紛為這位印度詩哲留影存真,最為大家熟知的是與徐志摩、林徽因的那張合影。而清華大學紀念活動上展示的這張照片相對罕見(見本文插圖)。清華大學校史館副館長金富軍在《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一書中也收錄了這張照片,并標注了照片中的人物:第一排左起依次為王文顯、張歆海、徐志摩、張彭春,第二排左起辜鴻銘、泰戈爾,第三排右一為清華學校校長曹云祥。
作為清華學校的領導、教授,曹云祥、張彭春、張歆海、王文顯負責并參加了泰戈爾在清華學校期間的接待工作。在眾人的精心安排下,泰戈爾自稱來中國“如歸故鄉,至為愉快”。隨同翻譯徐志摩也提到:“泰氏在清華住的那幾天——五月初那星期——,承清華學校曹云祥與張仲述兩先生的好意替他安排得又舒服又安閑,他在他得忙碌的旅行期內總算受用了幾天的清福,那是他近年來不常有的。”
泰戈爾下榻清華園,休整一天后,于5月1日晚在清華的大講堂為清華師生演講。5月2日,北大教授辜鴻銘專程從東城椿樹胡同居所到清華園與泰戈爾會面。兩人雖身隔重洋,素未謀面,卻有著諸多共同之處,可謂神交已久:1913年,辜鴻銘與泰戈爾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西方人認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有兩個人,一位是泰戈爾,一位便是辜鴻銘。泰戈爾也早就聽說過流行于西方的那句話:到中國可以不觀三大殿,卻不能不看辜鴻銘;因此對于辜鴻銘的來訪欣喜異常。清華學校的同學,也把這次見面稱為“中國之太谷爾與印度之太谷爾相見”。
與辜鴻銘一同前來拜會泰戈爾的還有一人,那就是照片中唯獨沒有提及的第三排左一那位合影者。這位被遺忘的合影者是誰?諸多談到這張照片的文章,也未作出說明。(如金富軍先生文章、孫宜學先生《泰戈爾與清華學子的“無問西東”》均未提及)
筆者經過多方尋求,在民國的舊報刊上,找到了此人的信息。《文字同盟》1927 年第7期《泰戈爾辜湯生在清華學校攝影》一文登載了這張照片,并如是記載:
前年印度詩哲泰戈爾來華,頗受學界歡迎。隨處演說,多令人發深省。此寫真系在清華學校與辜翁合攝。泰翁之右即辜翁,其后方起者即楊嘯谷先生也。
王治平先生手稿《吟邊瑣記》“辜鴻銘”條也記載:
時泰戈爾萬里來訪,北大(按:應為“清華”之誤)開會歡迎。會中徐志摩起立踏歌且舞,歌泰、辜二氏名作。會后并攝影留念,泰戈爾、辜鴻銘中坐,其余來賓皆立于側,嘯谷老人亦與其會焉。
與辜鴻銘一同拜會泰戈爾的人,便是楊歗谷先生。
楊歗谷,原名虓,字歗谷,一作嘯谷,以字行,晚號竹扉,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人,生于光緒十一年即1885年1月3日,卒于1969年10月15日。1902年,四川總督岑春煊創辦的四川武備學堂首次招生,楊歗谷與同鄉劉成勛、張成孝、陳國柱考入學堂本課科,1905年升入保定軍官速成學校肄業;其后遠赴虎門,擔任廣東陸軍速成學堂軍事教官,兼廣東水師衙門總參議,并受兩廣總督張人駿委派,東渡日本學習。中華民國以降,其任四川省議會議員、四川總司令部顧問兼機要處處長;1922年受劉文輝之聘,派駐北京,充任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
眼見軍閥林立,戰亂頻仍,楊歗谷決定棄武從文。起初,楊歗谷在公余之暇,喜從事考古研究。在京期間,正值溥儀出宮、故宮文物外流之際,故而他在琉璃廠、潘家園收文物甚多;又與前清貴族、遺老交往,得見諸家藏品,并常往故宮研究古月軒瓷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楊歗谷文物鑒賞能力至此愈精。1926年9月,日本以專家之禮,聘其前去奈良正倉院、京都博物館鑒定文物,遂著《東瀛考古記》。民國間,士人筆記也多記載其鑒賞文物的傳奇故事。楊歗谷因精于陶瓷研究,1940年由傅增湘先生介紹,進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陶瓷系教學。
楊歗谷在京與傅增湘、王國維、辜鴻銘、康有為諸先生過從甚密。1916年10月,楊歗谷與四川人李明庶陪同康有為游大茅山,康有為作《丙辰十月偕李明庶楊嘯谷羅根登大茅山頂》二首記其事。1927年6月,王國維于頤和園魚藻軒投昆明湖自盡,楊歗谷作《挽王靜安先生》哀悼之。楊歗谷與辜鴻銘,亦師亦友,時相往來。1928年4月30日下午3時,辜鴻銘因患肺炎不治逝世。其身后蕭條,所生一子二女,無力籌辦喪事。楊歗谷應辜氏次女之請,慷慨解囊,并偕一眾知己好友為其卜葬于北京西郊之八里莊,表其墓曰:“世界碩學辜鴻銘先生墓”。
1949年,楊歗谷回成都,在四川博物館工作,任研究員并受聘為華西協合大學教授,擔任考古學通論和古物鑒定教學工作。他時常攜帶所藏古物到課堂與講義相佐證,故學生稱之為“實物教授”。其所藏古玉、陶瓷、字畫、古籍、古紙等多件文物,后來無償捐獻給了華西大學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陳列了先生捐獻的出自敦煌藏經洞的寫經所用六朝時期黃麻紙和唐朝硬黃紙,以及敦煌寫經《妙法蓮華經》。
楊歗谷于1961年受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其著作甚富,如《古月軒瓷考》《竹扉閑話》《大同云岡石佛寺考》等;《東瀛考古記》《碑帖刻人姓名考》諸文亦發表于民國各報刊。先生積二十余年之功力研究古紙,其《中華古紙考》對書畫鑒賞、古籍鑒定、出版史研究參考價值較大。但這些著作多為未刊手稿,后來遺失不存,惜哉!
作者:巴蜀書社副編審,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