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赤水河,也是一條英雄河,因紅軍四渡赤水而舉世聞名,紅色文化厚重。在赤水河流域,遍布紅色故事、紅色遺址遺跡、紅色文物。它們向后人訴說著黨和紅軍追求革命理想的不懈奮斗歷程,讓人心潮澎湃。
關鍵詞:赤水河;四渡赤水;石廂子;三枚銅元
甲辰歲初冬,我輕裝出發,從成都到古藺、敘永,走進赤水河,作一次紅色文化之旅。
赤水河,長江南岸支流,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流經云貴川三省16個縣(市、區),至四川省合江縣匯入長江,全長436.5公里,流域面積2.04萬平方公里。赤水河歷史悠久,古稱大涉水,晉改為安樂水,唐稱赤虺河。赤虺,即紅蛇,蓋源于每降暴雨,河水呈深赤色。自明代起,始稱赤水河。
翻開歷史畫卷,古老的赤水河因紅軍四渡赤水而舉世聞名,被譽為“英雄河”。1935年初,中央紅軍長征中,在川滇黔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化被動為主動的經典戰役——四渡赤水戰役。1960年,當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盛贊毛澤東指揮的三大戰役時,毛澤東告訴他:“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沒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庇纱私沂境觯撼嗨邮敲珴蓶|用“得意之筆”書寫的勝利之地。
遙想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期間,三次危急。3萬多紅軍三進古藺、敘永,利用赤水河兩岸山高坡陡,起伏連綿,多處絕壁懸崖、河谷深溝,水流湍急,植被茂密,道路網極不發達的地形,轉戰54天借助渡口和赤水河的天然屏障進行隱蔽和休整,并阻擊敵人,成功地從古藺、敘永二渡、四渡赤水,擺脫了重兵圍堵的危局。
我們乘坐的汽車一早就從古藺縣委黨校出發,沿著赤水河左岸一路前行,然后順著盤旋山路蜿蜒而上。透過車窗,可見道路兩旁老樹盤虬,山巖竦峙,草木豐茂,赤水河清流澄澈。盡管時已初冬,外面的天氣依然是不冷不熱,令人愜意。
我們在二郎灘稍作停留后便前往太平古鎮。太平古鎮地處古藺河與赤水河匯合處,全境東南高、西北低,向太平渡傾斜。古鎮依山傍水,街道呈階梯狀,現存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房屋,素有“小山城”之稱,很早以來就是川、黔商旅集散之地。
到達太平古鎮時,天空飄起細雨。在古鎮的青石板街道上行走,更讓人感到這里的紅色文化厚重。古鎮的三條主要街道,有兩條是以“長征”和“紅軍”命名的。長征街位于鎮子的中心位置,當年紅軍總司令部就設在這里的一座大廟里。站在大廟的高處,可以俯瞰赤水河戰場及對岸高地。當時所有指揮紅軍軍事行動的命令都是由這里發出。街上還有很多紅軍遺址,紅軍總政治部也設置在這條街上,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志的休息處。當地的同志指著那一處處紅色遺址遺跡,如數家珍。
一路走來,我們不僅看到很多紅色的遺址遺跡,也聽到了很多紅軍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故事。
在敘永石廂子,參觀“雞鳴三省”會議陳列館,重溫紅軍長征中那些艱難困苦的場景,也感受到紅軍拼搏頑強的精神。最讓我感動的是“三枚銅元”的故事。那是1935年2月3日,毛澤東隨軍委縱隊從摩尼出發,于當天17時左右抵“雞鳴三省”地域的石廂子村。當晚毛澤東與張聞天、王稼祥住在一個名叫肖有恩的老鄉家里。2月4日便在住地附近的萬壽宮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石廂子會議”。2月5日,軍委縱隊離開石廂子。臨行前,為感謝肖有恩一家提供住宿,毛澤東拿出三枚銅元送給肖有恩。肖有恩見狀連連擺手不收,毛澤東硬是把三枚銅元塞進肖有恩手里,并對他說:老鄉,我們紅軍是人民的隊伍,跟咱窮苦百姓一條心,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住你家的房子,掏錢付費,這是天經地義嘛!
肖有恩拿到這三枚銅元后,既害怕被地方民團收走,也害怕留下“私通共匪”的證據,于是便把這三枚銅元塞進廚房房柱一條不顯眼的裂縫里。新中國成立后,肖有恩才知道當年送他三枚銅元的紅軍大官是毛主席,再也不用擔心“私通共匪”了,便跟孩子們講起了“三枚銅元”的故事。
那天,我虔誠地走進毛主席當年在西廂子住過的房子,凝神注目那藏在房柱中的三枚銅元,銅元露在外面的部分已被眾多參觀者撫摸得锃光瓦亮。這是多么感人的紅色故事啊,誰見了都想分享一下!四渡赤水期間,黨和紅軍與川黔百姓建立的魚水之情,為紅軍在嚴酷斗爭形勢下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
幾天來,我們馬不停蹄地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一路走,一路看,每到一處都深受教育。在古藺縣雙沙鎮,我們走進崔家祠堂,著名的白沙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小院門口的石碑上刻有紅軍“雙沙總司令部駐地舊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會議展廳的地面上,刻意用地磚的形狀,刻有“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字樣,展現了紅軍長征時所經歷的曲折征途。
看著展廳里展出的那滿滿的歷史資料,時光仿佛回到了1935年2月15日那個夜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在這里召開會議,下達《二渡赤水河行動計劃》,發布《告全體紅色戰士書》,宣布共產國際代表李德離開“三人團”的遵義會議決定,徹底取消了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特別是毛澤東“運動戰”的軍事主張,對紅軍取得“遵義大捷”和四渡赤水戰役的勝利,擺脫國民黨反動派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乃至對整個紅軍長征的最后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走出展廳,心潮澎湃不能平復。我是讀著紅軍長征故事、學唱長征組歌長大的,對紅軍長征有著真切的感性認識:紅軍當年走的道路,是何等偏遠,何等艱難,何等險惡。是什么樣的力量,使這支血肉之軀組成的隊伍,能夠跨越這不可逾越的障礙?是什么樣的力量,讓紅軍戰士舍生忘死,從敵人鐵桶似的圍追堵截中殺出重圍?
是理想信念,是對黨的赤膽忠誠。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對黨的忠誠,是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四渡赤水期間那些遍布征途英勇無畏的故事和眾多紅色遺址遺跡、紅色文物,記錄著黨和紅軍對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承載著偉大的長征精神。它們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
作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