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各職能部門對校園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日漸加強,相關標準、規定日益完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是,校園食品安全事關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仍需持續推進校園食安建設,護航廣大師生飲食健康。
校園食品安全和相關管理工作關乎學生身心健康,關系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穩定,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社會的共同希望。保障學校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的基礎基本,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滿足師生對美好生活向往、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為提升學校對政策制度和管理要點把握的精準化程度、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素質和能力、推進全國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2024年11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指引》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細化操作流程和規范標準,進一步提升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確保校園食品安全。
衛生的環境讓食安隱患失去滋生的土壤
校園食品安全涉及的環節較多,場所建設選址、食品加工處理、餐廚廢棄物處置等環節都可能滋生食品安全隱患,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好各項工作。打造安全衛生的貯存、生產、就餐環境是保障飲食安全、維護校園生活正常運轉的首要任務。
其實,從校園就餐場所的選址和相關區域布局這一環節開始,就與師生飲食安全產生了密切聯系,也是師生飲食安全的第一道壁壘?!吨敢诽岢觯程媒ㄖ嚯x糞坑、旱廁、污水池、暴露垃圾場(站)等污染源25m以上,并位于可能產生粉塵、有害氣體、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擴散性污染源(含實驗場所)的影響范圍外。食品處理區應設置專用的備餐間或備餐操作區,應按照原料進入、原料加工制作、半成品加工制作、成品供應的流程合理布局,并形成生進熟出的單向流程。應分開設置原料通道及入口、成品通道及出口、使用后餐飲具的回收通道及入口。
合理進行就餐場所選址,遠離污染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食材原料及其加工制品被污染。設置生進熟出的單向流程,也能避免食品出現交叉污染問題。
如若沒有及時、合理地處理餐廚廢棄物,不僅會產生異味,影響就餐體驗,也會滋生細菌,對廣大師生和食堂工作人員的安全健康造成威脅。《指引》提出,餐廚廢棄物應分類放置、及時清理,日產日清,不應溢出存放容器。廢棄物存放容器應配有蓋子,內壁光滑,易于清潔,及時清潔廢棄物存放容器,必要時進行消毒。食堂不能自行處理餐廚廢棄物,應交由符合要求的生活垃圾運輸單位或者餐廚垃圾處理單位處理。不具備條件的學校應在相關部門指導下處理餐廚廢棄物。應建立餐廚垃圾處置臺賬,詳細記錄餐廚垃圾的處置時間、種類、數量、收運者等信息。
干凈衛生的生產、就餐環境既能為師生帶來良好的就餐體驗,也能為校園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重重把關讓食材更有保障
校園食品安全既要抓得細,也要抓得準,更要抓源頭?!吨敢穼κ巢牟少彶轵灜h節提出了具體要求。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提升以及相關規定的完善,產品檢驗檢疫合格證明和相關檢驗(測)報告成為食材的“身份證”,使食品安全建設朝著數據化、可視化、規范化發展。在校園食材采購環節,更要加大對食材“身份證”的檢查力度,避免有食品安全隱患的食材進入校園。在學校食材采購環節,采購原材料應索取產品合格證以及同批次檢驗(測)報告。采購畜禽肉類時,需具備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豬肉還需附有非洲豬瘟檢測證明、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大米應具備鎘、黃曲霉毒素等指標的檢測報告。
透明、公開讓家長和社會更放心
校園食品的透明化一直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孩子每天在學校吃的什么?吃了多少?吃的是否營養健康?就餐環境如何?食材來源是哪里?這些問題牽動著每一位家長的心。校園食品情況的透明、公開能夠讓家長放心、安心。
《指引》提出,學校應通過電話、信箱、電子郵箱、微信群等形式,暢通食品安全投訴舉報渠道,聽取師生家長對食堂、外購食品以及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意見、建議,如實記錄,分類及時處理,不拖延、不塞責、不敷衍。學校每學期應面向師生和家長分別組織開展一次食品安全及滿意度測評,對供餐質量、價格、衛生、服務態度等進行全面評價,及時查缺補漏,改進管理,提升質量,并將意見及整改情況向師生和家長反饋。健全家長委員會監督機制,成立校園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完善相關制度,規范產生和運行流程,保障家長參與招標采購、陪餐用餐、質量評價、安全檢查、收支公開等重大事項監督。暢通家長委員會向主管監管部門、紀檢監察機關直送問題渠道,相關部門建立及時處置和反饋辦理情況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