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工作完成后,高校逐步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高校所屬企業監管效能不斷提升。教育部對高校所屬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標教育部要求,高校所屬企業還存在一些管理問題。本文分析了高校所屬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進措施。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各高校開展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工作,通過改革,清理關閉了一批“僵尸企業”、空殼企業和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不具備持續經營條件的企業,脫鉤剝離了一批與高校教學科研無關的企業,保留管理了與學校教學科研密切相關的出版社、科技園和設計院等企業。改革完成后,高校所屬企業數量、層級、規模等均實現有效壓縮,高校所屬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工作成效顯著。為鞏固深化直屬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成果,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直屬高等學校所屬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建立長效機制 鞏固直屬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成果的意見》等文件,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對標這些要求,高校所屬企業監管還存在一些問題,高校需深入研究思考,轉變管理方式,實現高校所屬企業精細化監管。本文將分析高校所屬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或薄弱環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一、高校所屬企業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體系不夠完善
一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有效識別、評估、控制和預防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為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目前高校所屬企業管理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高校所屬企業缺乏全面系統的內部控制規章制度,或者現有制度過于籠統、設計不合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部分高校管理制度未體現內控制度最新要求,未及時進行修訂;二是內部控制執行不力。部分企業雖制定了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或者對內部控制制度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制度形同虛設,無法發揮應有的控制作用,使企業在內部治理、經營管理、監督評價、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風險隱患;三是監督體系還需規范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的一個顯著標志是監督與反饋機制的缺失,缺乏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或審計機構缺乏權威性,使得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無法得到及時客觀的反饋,無法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
(二)高校對所屬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
校企改革完成后,高校所屬企業的定位有較大變化,現有的所屬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已不適應監管要求。以某高校以往所屬企業的負責人薪酬管理與經營業績考核辦法為例,其薪酬考核體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考核指標中經濟指標權重過高,權重占70%,管理指標權重僅占30%。而現在高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工作已完成,企業定位應回歸堅持服務于學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及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責。鑒于以上定位的轉變,應及時調整考核指標中管理指標與經濟指標的權重,以考核企業管理效果為主、經濟效益為輔,二者交叉融匯,進行綜合性考核評價;二是管理指標與現階段重點任務匹配度不夠。改革前,高校所屬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指標主要考察企業規范經營和企業負責人廉政敬業情況,但企業定位發生變化后,管理指標應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調整、推進而不斷變化,以往的固定管理指標已不適應企業現階段工作情況。
(三)高校尚未實現信息化管理
高校所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和信息, 這些數據和信息傳遞與匯總難度大,同時高校及所屬企業缺乏對數據和信息的整合和運用,存在信息孤島和真空區域。以武漢某高校為例,其在對所屬企業國有資產進行監管的過程中,信息化與企業管理融合深度不夠。一是未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機制。目前該高校所屬企業主要采用OA、微信、QQ、電子郵件、表格統計等傳統方法進行企業信息采集,這些方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無法及時完整掌握校屬企業發展狀況、財務數據、重大事項、問題訴求等情況,無法為國有資產監管及學校決策提供快速、準確的信息分析與支撐;二是實時預警機制不及時。該高校目前僅借助財政部統一報表系統對企業資產負債率等事項開展監測,而該月報報表系統一般是每月由企業上報數據,高校再對數據進行審核匯總,完全不能實時動態監測企業財務狀況。另外,對企業資金監管主要通過企業定期提交財務報表、教育部月度快報、專項檢查、內控審計等方式實施,導致高校在日常管理中不易發現企業在資金管理方面存在審批流程不規范的問題。
(四)參股企業、新設企業監管困難
校企改革后,教育部對參股企業、新設企業提出進一步要求,要求高校加強參股企業管理,依法對參股企業履行股東職責,注重參股投資回報,嚴格參股企業股權監管。同時要求嚴把新增企業關口,除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國家有關部門明確要求外,原則上不再新辦企業。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高校在部分所屬企業的參股比例較小,導致高校在這些企業中的話語權有限,這無疑增加了高校對這些企業進行監管的難度。另外,關于高校不再新設企業問題,在實際管理中,若高校所屬企業負責人思想認識不到位,或疏于審批上報,則高校便難以掌握新設企業情況,更無法實施有效監管。
(五)企業動態管理不夠深化和全面
校企改革完成后,高校所屬企業定位是:堅守服務高校發展,聚焦學校主責主業,根據學校教學科研需要,多形式多舉措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高校在對所屬企業后續運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使企業不偏離改革初衷,高質量服務學校學科建設,當企業經營方向與成立時的主業不相符時,要對企業進行監管,使企業經營回歸正確的方向。根據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企業退出機制,對于科技成果作價投資企業,原則上5年要予以退出。綜上,對與教學科研關聯程度不再緊密的企業以及科技成果作價投資企業,如何實施科學可行的動態調整策略,保障高校權益,成為監管工作的重點。
二、高校所屬企業管理工作的改進措施
(一)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是高校所屬企業穩健運營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校應高度重視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工作,為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高校及所屬企業應制定內部控制規范,對現有制度、流程進行全面梳理,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原則,制定系統、可操作的內部控制制度,確保內部控制體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強制度執行與監督。定期組織高校及所屬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建設方面的專題培訓,提高對內部控制制度體系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提高內部控制管理意識與內部控制建設能力。同時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執行與監督機制,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專項檢查及自查,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執行;三是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工作。通過選聘專業、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內部控制、重要決策等方面進行審計和監督,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并出具相應的管理建議書。同時,應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問責機制,對內部控制執行不力的情況進行嚴肅處理,形成震懾效應。
(二)改進激勵約束機制
高校應健全獨資、控股企業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制度,優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繼續保留定量和定性指標,調整定量指標、定性指標權重,在企業目標考核中導入服務、創新等指標,重點關注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后勤保障等服務學校能力,突出企業管理監督和服務學校發展效果,根據權重確定分值和比例,把年度經營管理目標和重點工作任務融入到定量和定性指標體系,切實用好考核評價這一“指揮棒”,強化考核激勵導向作用,引導企業聚焦主責主業,不斷提升管理質量、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切實為學校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保障。
(三)構建企業國資監管信息系統
高校所屬企業要把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管理進行深度融合,著力加強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實現信息化對主要業務的覆蓋,充分發揮信息化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高校應建設與所屬企業管理需要相匹配的,涵蓋企業重大決策、財務指標、產權管理、提升教學科研效果等功能的綜合性企業國資監管信息系統,設置資產負債率、大額資金支出、對外融資、資金理財、壞賬風險、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財務報表同比變動分析、一利五率等監控指標,并針對重點關注數據設置預警機制,及時管控風險,對企業核心業務和重點事項實施全過程監督。通過建設國資監管信息系統,提高現有國資監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由過去的傳統式監管向信息化、實時化、動態化監管轉變,提升監管效果,更好地防范和控制企業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四)加強對參股企業、新設企業的監管
為加強對參股企業的管理,提高參股企業整體運營水平,高校應完善參股企業管理體制,制定參股企業管理辦法。加強人員派出管理,向參股企業選派責任心強、有專業能力的國有股東代表、董(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定期或不定期聽取工作情況匯報;加強財務監督管理,強化對參股企業的財務監管,及時獲取企業財務報告,掌握財務數據、經營情況等信息;對具備分紅能力的參股企業依據其章程督促其及時分紅,有效維護股東權益。對于新設企業的監管,高校可以建立企業國資監管信息系統,設置股權投資指標,對企業投資相關科目進行監控,若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等投資相關科目金額發生變動系統對其發出預警提示時,高校及所屬企業可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動、精準施策。
(五)構建并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高校要建立存量企業動態調整機制,建立高校所屬企業關聯關系論證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高校相關院系熟悉產學研融合領域的專家代表組成,委員會應每年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逐一分析研判存量企業與高校教學科研的關聯程度、企業經營業務與設立時的主業是否相符以及企業管理是否存在風險隱患等,并提出企業是否予以保留的意見,再由高校按照審批程序上報學校決策會議予以決策。高校對于科技成果作價入股企業,應在當初與合作方談判時提出高校享有在合理時點退出股權的權利,其他各方需配合工作,不得對退出行為進行阻礙,并在合作入股協議中增加相關約束條款,充分保障高校權益。同時高校應出臺所屬企業股權退出管理辦法,根據所屬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前景、風險收益等因素,綜合評估股權退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于5年以上未分紅企業、長期虧損企業、與教學科研關聯程度不再緊密企業、不具備經營條件企業,按照應退盡退、合規退出、合理退出的原則,確定所屬企業的退出時機、退出條件和退出方式,實現進退有序、良性發展,加強對所屬企業的管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
結語:
高校所屬企業國有資產作為高校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切實擔負起所屬企業管理的主體責任,針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和效果、完善企業薪酬考核評價體系、激勵企業負責人敬業奉獻、構建企業國資監管信息系統,對高校所屬企業進行財務管理、績效考核、風險控制等多方面精細化管理,強化對新設企業、參股企業管理,深化企業動態管理,以規范管理促進高校所屬企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于高校“雙一流”建設,踐行立德樹人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