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一種讓人感到周圍環境旋轉或自身不穩的感覺,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癥狀。雖然頸椎病可能是引起眩暈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眩暈都是由頸椎病引起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眩暈的常見原因。
簡單來說,如果您日常時有頸、肩、手臂麻木、疼痛的癥狀,突然發作眩暈,且頭部旋轉時加重,那么頸椎病引起眩暈的可能性較大。頸椎病是引起眩暈發作的常見原因之一,特別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為常見。但許多人不太清楚頸椎病為何會引發眩暈。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骨質增生、韌帶增厚等因素引起頸椎周圍組織(如神經根、脊髓、血管)損害,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癥狀。主要類型包括椎動脈壓迫、交感神經刺激、寰樞椎半脫位等,影響血液供應,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頸椎病引起眩暈的癥狀特點為突發性頭暈或眩暈、頸部疼痛或僵硬、上肢麻木或疼痛、頭部活動引起或加重眩暈。通過影像學檢查(如MRI、X線)可明確診斷。
如果從來沒有過頸椎病的相關癥狀,那么您的眩暈可能與以下疾病的相關性更大。
耳石癥是一個您陌生又熟悉的病名,以前大家對這一疾病沒有較好的認識,包括醫生。其實耳石癥是引起眩暈的一個很重要原因。耳石癥也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指耳石從橢圓囊脫落到半規管,引起位置性眩暈。如果您快速改變頭位(如翻身、仰頭)時出現短暫的強烈眩暈,伴或不伴有惡心、嘔吐,那么耳石癥的可能性較大。目前,耳石癥從診斷到治療都有了非常完善的診療程序,如果您的眩暈符合這一臨床特點,建議到耳鼻喉專科就診。
內耳疾病除了典型的耳石癥之外,還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周期性位置性眩暈等,也可以引起一些典型的眩暈癥狀。梅尼埃病的眩暈一般會反復發作,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伴有耳鳴、耳悶和聽力下降,根據癥狀、聽力測試和前庭功能測試診斷可以明確。前庭神經炎一般引起突發性強烈眩暈,持續幾天到幾周,伴有惡心、嘔吐,但無聽力損失。
低血壓與眩暈眩暈也不能只想著頸椎病和內耳疾病,也有人是因低血壓引起的。如果家里有血壓計,眩暈時測一下平臥和直立的血壓,如果血壓低于90/60毫米汞柱,就有可能是低血壓引起的。低血壓引起的眩暈又分為以下類型。①體位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站立時出現頭暈、眼花、視物模糊,有時伴有惡心、乏力、心悸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暈厥。②餐后低血壓:餐后血液集中在消化道,導致其他部位血壓下降,引發眩暈。③慢性低血壓:餐后1~2小時內出現頭暈、乏力、心慌,有時伴有出汗、面色蒼白。④急性低血壓:由于嚴重失血、脫水、感染或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的血壓驟降。
心律失常與眩暈當心血管系統出現問題時,也可能導致眩暈,心血管問題引發的眩暈主要涉及以下幾種情況。①心律失常。心臟搏動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會影響心臟泵血的效率,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例如,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可能導致心搏不規則而引發眩暈。②心肌缺血。指心臟供血不足,通常由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時,心臟無法有效泵血,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進而引發眩暈,常見癥狀還包括胸痛或胸悶。③心力衰竭。指心臟無法有效泵血,滿足身體的需求。心力衰竭患者常常感到乏力、氣短,并可能出現持續性的眩暈,這是因為心排血量減少,腦供血不足所致。④心臟瓣膜病。當心臟瓣膜出現狹窄或關閉不全時,心臟泵血效率下降,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眩暈。
除了以上常見的導致眩暈的疾病外,神經系統問題,如偏頭痛、中風、藥物副作用,心理因素如焦慮、恐慌癥也可以引起眩暈。
眩暈發作時非常痛苦,除了專科醫生的診治外,我們還需要進行生活方式調整,保持均衡飲食。低鈉飲食,減少鹽攝入,對患有梅尼埃病等內耳問題的患者有幫助。如果是長期低血壓,適量增加鹽的攝入,有助于維持血壓。多喝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避免脫水。避免酒精和咖啡因,這些飲品可能會加重眩暈癥狀。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有助于增強心血管健康,改善平衡感。平衡訓練如太極、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體的平衡和協調能力。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確保每晚有足夠的休息,有助于維持整體健康狀態。
避免誘因 避免快速頭部運動;盡量避免快速轉頭或突然起身,尤其是在從臥位或坐位站立時,動作要緩慢,逐步適應體位變化,既要減輕眩暈發作的程度,也要防止跌倒的發生。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伏案工作,應該每隔40分鐘起來活動一下,放松頸部和肩部肌肉。可以通過熱敷、按摩等方法來緩解頸部的不適,改善血液循環。避免高危活動,如果高空作業或駕駛時感到眩暈,應立即停止活動,確保安全。
定期檢查 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自身血壓變化情況;定期進行聽力測試,及早發現聽力問題;對有眩暈史的人應定期進行前庭功能檢查。
通過了解眩暈的常見原因及特點,可以更好地識別、診斷和治療眩暈癥狀,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不管您遇到哪一種引起眩暈的情況,都要及時就醫,讓醫生幫您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