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外傷情況,如跌倒、扭傷、車禍撞擊以及切割傷等,可能造成皮膚破損、出血、軟組織腫脹甚至骨折。了解和掌握外傷救治的基本方法,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為自己或他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減輕傷害,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甚至挽救生命。
在進行救治之前,首先要對傷情進行初步評估,判斷傷勢的嚴重程度,才能決定下一步如何處理。①確保安全:在實施任何救治措施之前,首先要確保現場安全,避免二次傷害。②判斷意識和反應:檢查傷者是否清醒,能否回答問題或遵循指令。③檢查生命體征:觀察傷者的呼吸和脈搏,判斷是否有生命危險。④觀察外部傷口:檢查傷者是否有外部傷口,如有傷口,注意傷口的大小、深度、出血量及是否有異物嵌入。⑤檢查肢體功能:評估受傷肢體的活動能力,檢查是否有骨折或脫位的跡象,有無畸形、無法移動或無法承受重量等。⑥判斷是否需要緊急醫療援助:判斷傷者是否需要立即就醫或呼叫120急救服務。
傷口的處理是外傷急救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正確的處理措施可以預防感染,促進傷口愈合。在處理傷口時務必始終遵循清潔、無菌和適當覆蓋的原則,以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對小的切割傷或擦傷,可以采取以下簡單的處理方法。①清潔傷口:用肥皂和水清洗傷口,去除污物和細菌。②消毒:使用碘酒或其他消毒劑輕輕擦拭傷口,以減少感染的風險。③覆蓋:用無菌紗布或創可貼覆蓋傷口,保持傷口干燥和清潔。對較深的切割傷或穿透傷,可能需要更專業的處理。①壓迫止血:如果出血嚴重,使用干凈的布或紗布進行直接壓迫止血。②避免封口:不要嘗試封閉傷口,以免影響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和處理。③緊急就醫:盡快將傷者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止血步驟 ①迅速評估:快速評估傷者的狀況和出血的嚴重程度。②直接壓迫:對大多數出血傷口,首先使用干凈的布料或紗布直接壓迫在出血點上,持續用力按壓;切記不要頻繁檢查,因為這可能導致更多出血。③抬高傷肢:如果可能,將受傷的肢體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減少血液流向傷口。④使用止血帶:在直接壓迫止血無效時,可以考慮使用止血帶,如肢體遠端的大出血;使用時不必縛扎過緊,以能止住出血為度;記錄止血帶的使用時間(應每隔1小時放松1~2分鐘,且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4小時),避免長時間壓迫導致組織損傷。⑤保持冷靜:在處理出血時要保持冷靜,避免恐慌,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局面。
包扎步驟 ①清潔傷口:在包扎前盡可能清潔傷口,減少感染風險。②適當覆蓋:使用無菌紗布或干凈的布料覆蓋傷口。③適當壓力:包扎時施加適當壓力,既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④固定夾板:如果肢體骨折合并有傷口時,可能需要使用夾板固定,防止進一步損傷。⑤觀察循環:包扎后要定期檢查傷肢的血液循環,如顏色、溫度和感覺。
包扎技巧 ①環形包扎:適用于肢體粗細均勻的部位,從傷口下方開始,向上纏繞,每圈覆蓋前一圈的一半。②螺旋包扎:適用于肢體逐漸變細的部位,從傷口下方開始,向上以螺旋形纏繞。③八字包扎:適用于關節部位,在關節上方和下方進行環形包扎,然后在關節處交叉。④回返包扎:當需要覆蓋較大面積或不規則形狀的傷口時,可以使用回返包扎。⑤三角巾包扎:三角巾是一種多功能急救工具,可以用來包扎頭部、懸吊手臂或作為止血帶使用。⑥固定和支撐:對可能的骨折或嚴重扭傷,使用夾板固定受傷部位,并用繃帶或三角巾提供支撐。
止血與包扎是急救中的關鍵技能,在緊急情況下,正確的止血與包扎可以顯著減少傷者失血和感染風險,并能為傷者緩解疼痛,同時減輕傷者緊張情緒。然而,這些措施僅是初步的急救措施,傷者應盡快接受專業醫療人員的評估和治療。
扭傷也是常見的外傷類型之一,了解正確的處理原則和細節,對減輕傷者的痛苦和促進恢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扭傷的處理應該遵循RICE原則: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①立即停止活動:一旦發生扭傷應立即停止活動,避免加重傷情。②冰敷:在扭傷后24~48小時內,每隔幾個小時冰敷20分鐘,以減少腫脹;切勿長時間冰敷,以免凍傷。③壓迫包扎:使用彈性繃帶進行壓迫包扎,以減少出血和腫脹;注意不要包扎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④抬高受傷部位:將受傷部位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有助于減少腫脹。⑤適度活動:在傷情穩定后逐漸增加活動量,促進血液循環和功能恢復。⑥物理治療:嚴重扭傷可能需要在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如按摩、熱療、電療等,以促進恢復。⑦避免過度使用:在恢復期間,避免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免造成二次損傷;如果受傷部位出現畸形或活動障礙等癥狀,需要盡快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
通過本文的介紹,希望您能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外傷處理方法,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從容正確的處理。請記住,預防總是比治療更重要。時刻保持警惕,做好準備,讓我們共同守護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