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天高高的,也藍藍的,有著藏族人民的神圣感。還有那風,如夢似幻,吹過草地,吹拂曠野,它靜靜地吹著,吹拂過夢開始的地方。
—題記
2021年是我人生的重要節點。通過全國普通高考,我從黑龍江跨越三千八百公里,考到了云南。在那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生活。無論是晴空萬里的自然風光,還是傍晚時分的鄉街坊市,又或是南方的農作物都令我新奇萬分。比如,比鍋還大的竹筍、童話世界般的菌子。尤其是米線,味道一流。當地人不叫吃米線,而稱為“甩”米線,這一叫法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與民族的豪邁。可以說,這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人生。
人生的奇妙就像緣分與際遇在一碗米線中相互交織,又仿佛碾著辣子的磨盤,總是相互呼應又緊密配合。細細回想,我與她第一次見面是在辦公室里,那時的我踏入房間時充滿了局促與緊張。依稀記得,我被推薦寫題為“烈士的贊歌”的稿子,這是我與她的第一次對接。初見時,她與其他學生歡笑著坐在沙發上,當時的場景依舊歷歷在目。
第一印象里,她有傣族姑娘般的秀發,春杏似的眼睛,全然沒有輔導員的樣子,更像一個混跡大學多年的老學姐。她不喜歡我們叫她楊老師,覺得那樣太嚴肅!她總是能跟身邊學生打成一片,她的辦公室好似大觀園一樣熱鬧,也印證了她的性格—浪漫、真誠、細膩。這一次見面,讓我對她產生了好奇。
她喜歡吃零食瓜果,辦公室的桌旁總是有鮮花,也是她熱愛生活的體現吧!我每次去,她總會給我一些吃食。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她家鄉的特色美食—姜糖。她拿到家里郵過來的姜糖總會塞給我一些,我從小便不喜歡姜的味道,但她塞我的我收下了。我開始時抗拒,后來那姜糖的特殊甜味在我的神經中留下了印象。每當學習犯困的時候,塞嘴半顆,姜的辣味沖到鼻腔,雖有些難受,但可讓頭腦保持清醒,尤其是在甜味沖散辣氣的那一刻,像在陰云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星星。
耕讀紅色基因,在這條道路上,“三下鄉”是最大眾化的道路。雖非強制,但我想這是一個必要的人生旅程。我們又機緣巧合地被分到了一組。她與我們說:“這是深入基層,了解這里的風土文化的好機會。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尤其外來的孩子應多看看,多學習了解當地的習俗和不同的社會風貌。”聽到這里,我覺得這次“三下鄉”來對了。我被選中參加社會調研工作,她帶著我們兩個學生進入山村小學,進入沒有幾口人的鄉村,我深刻體會到了地緣的多元性。云南的十萬大山,既是天然的保護屏障,也隔絕了外界。她帶領我們宣傳并普及普通話,在崎嶇的小路上,她總是走在前面。樹木如蔭,丁達爾效應為她披上了光斑的外衣。她告訴我們,普及普通話的意義在于鼓勵這里的孩子走出去,同時讓鄉村之間可以通商交易。這讓我找到了人生的一個新方向,成了我成長的一個重要節點。
大三是一個痛苦、艱巨、難熬,又充滿挑戰的時期,我時常想大學生不應該只沉迷于娛樂活動,而應有自己的觀點與學識。她總鼓勵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學術專著,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她帶我參加省課題,了解科研,于是我開始撰寫論文,她在旁邊悉心指導。她從來不嫌我麻煩,總是在打趣中給我列出框架,在我沒有頭緒時給我指明研究的方向。一曲長歌,唱的是悠長歲月的靜好,我終于在期刊上發表了第一篇獨立論文。那一刻,我感覺又有一盞燈亮了,像希臘的圣火,照亮了我的未來。
考研,是痛苦的,是艱巨的,有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像抑郁了。而她時不時會給我發來消息,詢問我的學習近況,鼓勵我正視問題,鼓勵我如何選擇人生方向。她會來自習室看望我們,也會把我叫出去,給我一個又大又圓的石榴,那石榴像朝陽,像一顆熾熱的心,叫我吃著莫想苦處,讓我往前看。她說等我考上了,我就是她的師弟,她要發朋友圈的,她要炫耀我變成了小師弟……
我總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因為遇到了她,我改變了很多對生活的看法,明白了人生是在平平淡淡中珍惜的美好。云南的天空高遠而又湛藍,風如夢似幻。而我的人生,也因此多了一條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