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從安徽省蕭縣中學考上大學,離開了家鄉。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我時常回憶起在蕭城生活的點點滴滴。
我第一次去縣城是在初三下學期,那時縣中組織了全縣初三學生的語文、數學邀請賽。我所在的初中學校,只去了我一個人。當時剛下過大雪,因此汽車無法準點到達。我到縣中的時候,語文已經開考十多分鐘了。班主任許成才老師一個勁兒地跟監考老師說好話,臉上堆滿了笑容。考試結束后,許老師帶著我在縣城逛了一會兒。街道邊上有人擺攤賣書,應該是機關單位往年訂閱的雜志,有《人民文學》《小說選刊》《鐘山》等。我身上帶了十塊錢,全部用來買書,買了十幾本,心里十分興奮。中午飯是許老師請的,在西關車站附近吃了頓羊肉面條,至今我還記得那個無法形容的美味。
許老師說,快中考了,盡量少看小說,先考上縣中再說。我實在忍不住誘惑,周末回家,晚上做完作業,就點著油燈看書,一看就看到下半夜。第二天早上起來,鼻孔都被油煙熏得黢黑。邀請賽結果出來了,我的數學考得不好,但語文考了84.5分,獲得了全縣第一的名次。又過了幾個月,我參加中考,順利考上了縣中。縣中人才濟濟,班里高手如云,和其他同學相比,我根本不算出色。因此,對于邀請賽考了全縣第一的事情,我從來不敢提,自己也幾乎忘記了這回事。
蕭縣中學當時離縣城還有一段距離,有四五里路。周末回家路過縣城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去畫店看一看。蕭縣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書畫之鄉”,這里涌現出了不少丹青妙手。蘇東坡在徐州任職期間,曾到蕭城北山圣泉寺游玩,并畫了一幅《枯木怪石圖》。這幅畫歷經波折,前幾年忽然橫空出世,震驚了整個畫壇。蕭縣書畫自成一派,在畫壇上被稱為龍城畫派,主要以闊筆寫意為主。劉開渠、蕭龍士是龍城畫派的代表性人物。看了兩年后,我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沒事的時候,就照貓畫虎地練兩筆,一直堅持到現在。雖然我沒有參加過書畫展,但在朋友之間小有名氣。上大學時,隊里出板報,我和一名姓錢的同學負責畫插圖,我畫的竹子,寫意風格明顯。錢同學是蘇南人,他畫的竹子,一筆一畫,工工整整,走的是工筆路子。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如今,錢同學在母校擔任副院長一職。
我上大學后,有幸與蕭縣兩位比較著名的書畫家成了忘年交。一位是書法家閆梓昭,一位是畫家鄭正,當時他們都七十多歲了。放假去他們家拜訪,一聊就是許久,經常在他們家里用餐。閆老師不抽煙,也不喝酒,飲食很是清淡;而鄭老師則喜歡喝點兒小酒,喜歡吃鹵味。兩位老師都是高壽,鄭老師去世時九十九歲。
一次,我轉到了體育場,乒乓球館里有教練在教乒乓球,隊員們的年齡都很小,才十一二歲。男隊教練一般比較嚴厲,不讓觀看,女隊教練則相對比較和氣。我站在旁邊,他卻也不說什么。后來,我看得多了,與他熟悉了,他還讓我去打兩拍。教練姓王,名叫王笳。經他指點,我很快就成了業余乒乓高手,全校無敵手。我考上大學后,王老師給我粘了一只拍子,紅雙喜08的底板,配以729膠皮,這在當時是最好的配置了。
王老師的個子不高,但性格堅韌。我到大學報到不久,給他寫了一封信,并寄了一張我的軍裝照。他給我的回信中,附了一張他和女隊的合照,這是省運會女團獲得第四名的榮譽照。王老師后來干了一件大事,他自費培養蕭縣農村的幾名殘疾女孩子打乒乓球,她們一路努力,最終打進了殘奧會并奪得了金牌。他負責訓練,師母負責做飯。
常言道:“五十知天命。”對我而言,我生命中的九分回憶都在蕭城。在那里,我養成了讀書、寫字、鍛煉等一直堅持的習慣,受益很多;在那里,我結交了關系很鐵的好同學、好朋友,常常相聚;在那里,我也養成了和祖先一樣的飲食愛好,以及相似的性格和興趣。現在,我雖然生活在南方,但對故鄉那片土地的熱愛,更加深沉,也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