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蘇州,十全街都是我的第一“打卡”地,自我太爺爺到我爸三代人在這里住了五十年。每次走在十全街上,我都能體會到它不一樣的美。
街美,空氣中彌漫著香樟樹的味道。從頭到尾看,整條街就像一條時光隧道,訴說著過往的歷史。入晚,十全街上沒有一點兒暗處,樹上的燈把街道裝扮得溫馨許多,大人不再看手機,小孩兒不再自顧自地玩耍,他們享受著這燈光下的靜謐。走在十全街上,就像走在上海浦東我家邊上的大拇指廣場,它有大拇指廣場的繁華,又多了幾分小橋流水的嫵媚。
河美,一條小河鑲嵌在兩邊的粉墻黛瓦間,十全河水靜靜流淌。小河依傍著整條十全街,都說水是生命之源,就是這條河養育了十全街這么多年,岸上的樹已經改朝換代多次,但這條河依舊和從前一樣,滋潤著十全街。
橋美。一路走來,十全街布滿了古橋。“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這就是白居易筆下的烏鵲橋。相傳,古時站在高高的烏鵲橋上能夠望到玄妙觀。一座進士橋,一直通向曾經的明代進士、抗倭名臣朱紈朱進士巷的家。寬敞的帶城橋還有橋弄底三角潭牽牛之繩帶住此橋的傳說。漢白玉橋欄、花崗石鋪貼橋面,以及臺階的織造橋,連通了網師園和清蘇州織造署舊址,我就是走十全街過織造橋去爺爺工作過爸爸讀過書的學校看瑞云峰的。
食美。隨便走進一家小吃店,都是客滿,有人甚至為了一杯飲料,坐在門口的小凳上等一刻半時。在五弄堂對面的一家甜品店,我坐在小竹椅上喝著清甜的果汁,身后的阿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芝士蛋糕。
店美。除了小吃店,街西頭兒還有文房四寶店,一進去滿滿的書卷氣撲面而來。服裝店里絲綢衣服上的每一根細絲都仿佛出自仙女之手,顧客都不知如何選好。街東頭兒玉店的展柜里那一塊如碧葉一般的玉簡直令人震撼,玉的紋路各式各樣,有的像一座巍峨的山,有的像一片碧綠的湖,讓人流連忘返。
物美。我在“蘇州烏鵲橋”打卡墻前留影,一個大大的“樂”字寫盡了人們走在十全街上的心情。街頭一些指示牌也是人們拍照的首選:“我在十全街等你”。我最喜歡的是寫著“中國有條十全街”的字幕燈。我喜歡一些店家門口的裝飾品,大肚子的啤酒桶,老式的自行車,孩子們喜歡的秋千椅。我還喜歡甜品店門口那一排竹靠椅,坐上去就像坐在了奶奶家的陽臺上。
人美。走在街上的年輕人穿著時尚靚麗,店鋪里的伙計們熱情吆喝,“網紅打卡”點前,幾位熱心阿姨為我們爺孫倆拍了張漂亮的合照。又到了一家奶茶店,阿姨把奶茶遞給我時,還不忘貼心地提醒我爺爺正坐在門外等我。在離開十全街時,我看到一位清潔工大叔正給一位婆婆指點地鐵口在哪里。我想,就是因為這些善良,才讓那么多人喜歡來十全街。
燈美。太陽漸漸下山了,纏繞在樹枝上的燈也亮了起來。夜幕中的我步入街心,纏繞在樹上的裝飾燈的光落在了我的左肩和右肩,街燈將店牌襯得更亮,小汽車和摩托車為十全街畫上一道道光環,十全街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天地。
樹美。白天路邊的香樟樹像迎賓一直延伸到盡頭,晚上樹上的燈有的像流星劃過夜空,有的像星星一閃一閃眨眼睛。一片葉子落下來,碧綠的葉片上有著一條條清晰的葉脈,在葉子尖尖上還泛著一點兒黃。它告訴人們—秋,已經不知不覺來到了你的身邊。再看那些粗壯的樹干,它們向著道路中間延伸,甚至形成了一條貫穿十全街的隧道。
故居美。十全街上有許多歷史名人故居,街東頭兒有彭定求、彭啟豐祖故居,南園賓館蔣經國故居里的吊燈依然亮著,青石弄葉圣陶故居的花木依然繁茂,百步街蘇雪林故居的殘垣破瓦訴說著歷史。每次,我都要走平橋直街,去平直小學看校門口的校史墻,在櫥窗里的那張1947年的老照片上尋找我的太爺爺。七十八年前的太爺爺是那么年輕,那么帥氣,他曾是平直小學的青年教師。透過十全街今天的霓虹燈光,去尋找歷史的光芒,才知道,蘇州古城每一條老街里都隱藏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