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對望一片綠地,視野可收可放。屋內數架繡繃安靜立于窗前,一雙雙手飛針走線,仿佛心的私語。繡娘對北窗光線的偏愛,是他人不能理解的。南窗總是帶著四季或晨昏的不同情緒,而北窗只有心靜如水,這種安穩、寧靜,以及對繡品的不戲謔,才是北窗自然光線真正的好。
周瑩華大師的明瑩發繡工作室給人一種用情很深的專注感,那種布置不在于色彩的引人注目,而是整體鋪陳的安靜;那種安靜不圖刻意的神搖意奪,而是深含細膩的雅致;那種雅致不拘泥設境的造因得果,而是多方無聲的沁潤。這似乎是大家閨秀的氣息。
蘇繡是姑蘇的傳統藝術,是中華的文明瑰寶。從繡線的材質區別,蘇繡又分絲繡與發繡。發繡這一支雖不如絲繡積厚流廣,但獨特的個性因那層神秘面紗而顯得端莊隆重。
發繡起源于唐朝。當時,信女們用自己的頭發來刺繡佛陀、菩薩,或佛教故事,以表達心中的虔誠與膜拜?!耙蚨ㄈ粗?,繁華浮影愧成詩。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比伺c生俱來的煩惱又將這一題材不斷深化,形成了一門特立獨行的技藝。工作室進門處有一件立體發繡作品《思蓮》,一束黑發,經過觀音瓶的凈化,升華成清水墨蓮。畫面簡潔,寓意深刻。一是告訴讀者發繡的工藝流程,由頭發經千針萬線成就繡品;二是解讀人生從閑愁萬種到六根清凈,從一地茍且到出水芙蓉,是境界提升的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繡從來都不是商品,而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媒介。從古代的信女到眼前的周瑩華大師,都這么認為。頭發,來自父母,珍貴無比。兩情相悅或戀人遠行,互贈一縷秀發,全是內心的表白?!耙豢|青絲系柳堤,伊人獨立小橋西?!闭f的就是這樣的情愫。嬰兒的胎發早年常被做成毛筆,如今還可以與母親的秀發一起制成特殊的繡品,寄托親情與摯愛。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周瑩華的父親高伯瑜拖家帶口來到蘇北農村。高伯瑜是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創建人之一,為中國的刺繡事業殫精竭慮。此刻的他住在臨時安頓的老房子里為生計發愁。歷史的輪回總是驚人的相似。元末明初,農民領袖張士誠兵敗蘇州,致使大量身懷絕技的蘇州手工藝人流落東臺,其中的蘇繡技藝曾繁榮了蘇北的市井。這一年,東臺官方也在尋求經濟出路,又想到蘇繡,他們找到高伯瑜。經由他的推薦,不少蘇州刺繡高手匯聚于東臺工藝美術廠。當發繡被提上議事日程,多少人激動得夜不能寐。清中期以后,發繡漸已萎縮失傳,而這群身居蘇北農村的蘇州工匠即將讓它滿血復活。
女兒周瑩華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從小喜愛刺繡,在刺繡研究所的高手身邊耳濡目染,漸漸長大,師長們十分愿意輔導這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而刺繡也養成了周瑩華安靜內秀的性格和做事一絲不茍的態度。長大后,小姑娘卻有了自己賴以立世的專業,刺繡則成了業余愛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繡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作為商品的發繡與作為藝術的發繡一直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創作理念與考量角度。周瑩華深知發繡技藝斷層重續的不易,毅然放棄順風順水的工作,創建自己的工作室,她要從藝術的高度,挑起研發與改良發繡這一蘇作工藝的重任。
那些長到四十厘米以上的少女的秀發,作為繡線來到繡娘的繃架,在絹絲上,被一枚細針繡出大千世界和四季更替。頭發的粗細、發質的良劣、顏色的深淺,都在周瑩華大師眼中反復甄別,以便合理施針,準確布局。她針尾的發如同畫家筆下的墨,濃淡相宜,行云流水。
這幅用十多種頭發原色繡成的《維摩演教圖》,引得去工作室參觀的人愛不釋手。原畫本是宋朝著名畫家李公麟的紙本墨筆,畫面展現了維摩向文殊師利宣揚佛教大乘教義的場景。一邊是坐于榻上的維摩,薄帽長須,精神矍鑠;一邊是須彌座上的文殊師利,嫻雅端莊,雍容自在;四周有聽法的僧侶、天女、神將等,人物神情栩栩如生,場面瑞氣祥和。那些蘭葉描、鐵線描等畫中的技法,在發繡中被滾針、纏針、旋針、套針等技法匠心獨運地展現出來,顯得細膩空靈。發繡線條較之筆墨線條更具立體感,十分適合白描畫的特質。細觀維摩頭部,既有紗帽的輕盈之態,又有帽下發髻的透視之感。研發時,周瑩華大師反復實驗,才獲得了理想的效果,其中的甘苦無法與外人說道。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發繡《維摩演教圖》獲得了2007年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百花獎”金獎。
另一幅《八十七神仙卷》也有殊途同歸之感。濃淡枯濕可以用來描寫畫家的筆墨,也可以用來形容詩家的想象,更是周瑩華大師針下的發繡。如此多的人物衣袂飄飄,冠飾綽綽,長垂流暢,稠密有致。那種重疊而各具不同、繁弦急管而方寸不亂的細膩實在有著極致的美。這幅發繡獲得2008年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百花獎”銀獎。
發繡也可以色彩斑斕,這是從原先狹窄小眾的領域朝著藝術的廣闊天地發展的突破,也是其走入生活、煥發新生、拓寬生存空間的創舉?!峨絿蛉擞未簣D》畫面五彩繽紛,春意盎然,那游春人的心情也是多彩歡暢的。畫中,夫人的紅裙綠鞍,侍從的白衣棕馬,保姆的灰衫青褲,各顯獨特氣質。即便皆為棕色駿馬也有用色的深重淺輕之分,縱在一匹馬上仍有光線的陰暗明朗變化,只要功夫深,自然與逼真一定有跡可循。《韓熙載夜宴圖》《貨郎圖》《八仙過?!贰抖凡鑸D》等發繡作品莫不如是。一幅好的作品,喜愛的不僅是眼前人,也許會傳承很多代的很多人。發繡的斑斕色彩,是用各種色度穩定的礦物質洇染而成。染發是個細致活兒,每種顏色一次只染少許,即便是一種顏色,差異變化與層次所需都要求染多種色號,所謂的柔和感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
《風雨牧歸圖》是風俗性小景山水,看點在情趣上。風雨初作時,兩牧童手忙腳亂,一個忘了拽牛鼻繩,一個被風吹掉斗笠,牛的野性和草木的動態各是各的,別有洞天,要想精準體現,必須有鐵杵磨成針的功夫。占據大幅圖冊的大樹前景墨綠后景煙黃,將那些稱為“繞針”的技法一葉一葉地繡,恰如登一座前無古人的峰,又像落一場無邊無際的雨,纖纖細細,密密匝匝,風也瀟瀟,發也飄飄,是眾蠶的絲,江南的詩,這雨從宋朝一直落到周瑩華大師的針下,成了悠久世界里一次盛大的遼闊。
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周瑩華大師碩果累累。工作室有一面墻是安放各式各樣獎牌獎杯的,僅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就連續拿了三金兩銀。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說:“蘇州歷來是發繡藝術傳揚的中心,而蘇州人周瑩華是當代蘇州發繡的守護者。其父高伯瑜被尊稱為現代發繡之父,她繼承長者的堅守與精神,長飲寂寞,恪守本心。”陳館長感謝周瑩華大師將發繡《貨郎圖》《觀音像》捐贈蘇州博物館。那天,正遇幾位詩人在明瑩工作室采風,他們被周瑩華大師的事跡深深打動,表示要用詩詞來謳歌那些閃耀的時代光點,而周瑩華大師和她的發繡就是這樣閃著藝術之光的時代光點。周瑩華大師被夸得靦腆起來,忙說:“不要寫我,但請多寫發繡。”人們喜愛發繡,譽周瑩華大師為“中國發繡第一人”,也喜愛她的創作,相關美術館、博物館,以及世界名人薩馬蘭奇等都收藏了她的作品。她的發繡展覽辦了一期又一期,“天下一絕”的驚嘆,被人們競相傳說??芍墁撊A大師不為所動,她認為浮名虛利都是人生旅途的曇花,把發繡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才是至關重要的。
年輕時,周瑩華大師是嫻靜的、內斂的,不喜歡拋頭露面??伤矚g唱歌,傳統的、流行的,只要是好聽的都會,輕輕哼給自己。但為了發繡,她毅然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開門大吉》欄目,猜歌講經歷,她不講自己,專講發繡,讓觀眾知道發繡,了解發繡,喜歡發繡。為了發繡,她每周從百忙中抽時間,定期去學校授課,讓學生體驗發繡的制作,在他們的心里種下發繡的嫩芽,期待開出一朵朵名叫“熱愛”的花。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項目傳承人身上的擔子究竟有多重?無數個不眠之夜,周瑩華大師捫心自省,從來不敢有絲毫懈怠。
周瑩華大師帶著她的學生一起跋涉在時光隧道里,熬盡了青春,老去了歲月,用幾十年的孤獨來成就心中的那個初衷。一本《蘇藝天工(周瑩華發繡藝術作品集)》翻到最后,是大師的自創作品《生命之花》。畫面只有一位女神頭像,女神的每一根秀發尖上都有一朵姿態優雅的花。幾十年做發繡的經歷與感悟都在這幅圖中,所以《生命之花》是超凡脫俗、自在無羈的。女神手上托著一朵盛開的蓮花,這蓮就是一種信仰、一種狀態,以及一種生命的寄托。心中有光,三千煩惱絲皆能成蓮,這幅圖似乎與工作室的第一件作品遙相呼應。閑散的日子太過潦草,珍惜的生命才會綻放。
要想做點兒事,一雙手怎么夠?令周瑩華大師欣慰的是,她的學生學成之后,紛紛創立了自己的發繡工作室。這些工作室又帶領喜愛發繡的年輕人穿針引發,繡出他們心中向往的作品,為發繡注入新的生命力。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發繡能在百態千業中開出一朵絢麗之花,開在天堂那般的江南,開在迥然不同的異域,開在歲月長河的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