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內涵最深厚、內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泛的傳統節日,包含著豐富的節日民俗活動,在哲學、倫理、社會關系和文化心理等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
" 不久前,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評審通過,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春節是中國農歷的歲首,也是我國農歷文化的核心。中國農歷誕生于上古時期,彼時我國中原曾遭遇多次氣溫劇烈波動,對當時的農業生產造成重大打擊。農歷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應對氣候變化周期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指導農業生產、延續文明的重要依托。中國農歷并非通常誤以為的陰歷,而是科學的“陰陽合歷”。中國農歷以太陽回歸周期為一年,以月亮朔望周期為一月,以閏月閏日補足二者的周期差異,強調遵循氣溫、降水等自然規律,按季節安排農業活動。2016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觀察太陽運動的規律總結。
" 中國農歷不僅是中華民族時間制度的核心,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農歷中的正朔觀念既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作為農歷歲首的春節,在古代稱之為正月朔日,即所謂“正朔”。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對四時節律有著“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敬畏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遵循,建立起自然氣候資源性和災害性并存的科學認知。春節的意義也就此凸顯,直接關系到農業文明能否準確掌握春種秋收的時間密碼。所以,在古代頒布農歷的程序倍受重視,統一的時間知識體系和時間制度,也極大提升了中華民族應對周期性極端氣候時的農業生產、協調及防災減災效率。
" 針對國際上少數試圖用“Lunar New Year”(陰歷新年)取代常用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以實現“去中國化”的圖謀,“Spring Festival”(春節)的入選有著正本清源的重要意義。
" 如今,隨著二十四節氣、春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中國農歷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人類再度面臨氣候劇烈變化沖擊之時,將再度為完善全球氣候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摘自《環球時報》孫佳山、周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