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因境外“劇組招工騙局”身陷緬甸東部妙瓦底的中國演員王星落地中國后,發文向關心他的網民“報平安”,將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妙瓦底。近日,記者聯系采訪了妙瓦底電詐幸存者,并對話長期研究緬甸電詐問題的學者,深入調查此類騙局背后復雜的詐騙網絡,以及不斷演變的誘騙手段。
“看起來比較專業,也就信了”
“再也不想重新經歷一遍。但直到現在,偶爾做夢還會夢到一些片段。”當回憶起被騙去妙瓦底地區某園區的遭遇時,幸存者、中科院博士張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 2022年,因家人和女友罹患重病,為籌集手術費,張先生辭去了國內月均5000元薪水的研究員職位,在網上找到一家“中介公司”,該公司為他介紹了一份聲稱在新加坡做翻譯的工作,隨后他作為“豬仔”被騙至妙瓦底。張先生在那里經歷了一年噩夢般的生活,每天被迫工作18個小時,工作內容是偽裝成亞洲女性,通過網絡聊天對北美地區的男性進行詐騙。
" 張先生被騙去的園區與泰國僅一條莫艾河之隔,與緬北地區相隔甚遠。在行騙過程中,所謂“中介公司”也一直強調工作地點在新加坡,臨時工作地點是泰國分公司,全程對“緬甸”避而不談。張先生告訴記者:“對方要求提供畢業證、英語水平證書、簡歷、三甲醫院的體檢報告、無犯罪記錄等,他們還給我發了一份工作邀請函,甚至出國的機票都是他們給我買的。看起來比較專業,也就信了。”
" 事實上,被騙到妙瓦底的人一開始都是想逃出去的,但經過嘗試后才發現,想要逃出去難如登天,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兩個人把我按在地上,然后拿直徑10厘米粗的一根削圓的木棍打我的屁股、大腿,最后打得下半身都變成黑色,完全腫脹起來,打得我精神恍惚,站都站不穩。”張先生回憶起他在園區遭到毒打和監禁的經歷,仍心有余悸。
“媒體報道后,對方就特別客氣。”張先生說,他被騙的事情在國內社交媒體上發酵之前,園區的人每天只給他一頓飯吃,而有關他的新聞受到園區“領導”關注后,出于擔心和害怕,他們每天準時給張先生送飯,最終決定把他放回國。2023年9月,在多方努力下,張先生被解救回國。
" 像張先生這樣被誘騙至緬甸的受害者還有很多。自2023年9月以來,針對緬北涉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公安部部署推進邊境警務執法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行動,截至2024年11月已累計抓獲5.3萬余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臨近我邊境的緬北地區規模化電詐園區全部被鏟除。但在緬北當陽、萬海,以及妙瓦底等地仍存在一些小型園區,其中仍有不少中國人受困。
犯罪地點和手法呈現新特點
"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法治藍皮書》顯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最受民眾關注的犯罪類型,而電詐話務窩點80%在境外。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鮑志鵬長期關注緬甸電詐問題。他表示,自2023年中方與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開展了一系列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聯合執法行動后,取得的成效顯著,電詐高發勢頭已被逆轉,犯罪案件數量大幅下降。但當下,緬北地區果敢、佤邦、撣邦第四特區的電詐集團開始向緬內陸、泰緬邊境甚至中東轉移。妙瓦底一些園區仍在擴大規模,一些電詐集團還向泰、柬等國偏遠地區回流。
" 有觀點認為,妙瓦底可能已演變為“第二個緬北”。對此,云南財經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簡琨益向記者解釋稱,首先,相比緬北,妙瓦底交通網絡更加發達,軍事實力更強,犯罪園區規模更大,管理更嚴密。其次,妙瓦底的武裝力量國際背景復雜,與東南亞很多犯罪組織都有勾結,多國犯罪集團聯動,這是在緬北很少見的新犯罪趨勢。最后,妙瓦底遠離我國邊境,在地理位置上和文化上都比緬北隔絕性更強。這些都為打擊犯罪及營救被害人帶來更大困難。
" 除犯罪地點遷移外,鮑志鵬認為,電詐集團的犯罪手法、目標等都呈現出新特點:一是犯罪手段日益隱蔽。電詐集團不斷翻新犯罪腳本,從過去“撒大網”的方式轉向針對特定人群的定制話術,從過去以實施大金額犯罪為主轉向實施中小金額犯罪。在相關國家實施斷網的情況下,部分犯罪集團甚至會使用“星鏈”設備。二是犯罪目標日益國際化。近些年,東南亞地區電信犯罪呈現“落地生根”之勢。電詐集團開始將目標擴展到其他國家公民,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境外民眾常用的社交平臺尋找目標。除中國籍人員外,還出現了俄羅斯、蒙古、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公民被誘騙至妙瓦底等地區從事電詐的情況。
" 據鮑志鵬介紹,電詐犯罪通常有著完善的“產業鏈”,犯罪團伙規模十分龐大。盡管近年來大批涉詐人員被遣返,但不少電詐集團首要人物仍被當地庇護網絡保護,能在執法行動前獲知消息“跑路”,至今逍遙法外。
(摘自《環球時報》胡雨薇、徐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