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各自扮演著關鍵角色,相互交織影響。學校系統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思維、創新與社交能力;家庭則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價值觀培養及情感支持;社會則通過風氣、傳統、資源等潛移默化地塑造個體,并提供實踐平臺。三者各有側重又相互促進,需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共同為兒童的成長創造有利環境。“教聯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同的一種工作方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壁壘,將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教育共同體。那么學校應如何在“教聯體”中發揮主導作用呢?
強化價值引領,達成“理念共識”
達成理念共識是協同育人的邏輯起點—家庭希望培養出“好孩子”,學校希望培養出“好學生”,社會希望培養出“好公民”。但是,這三個“好”的標準容易出現偏差。因此,學校層面必須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深入思考育人目標,引導各方達成一致。例如,史家胡同小學對育人文化進行了尋根溯源,充分挖掘有著“一條小胡同,半部近代史”之稱的史家胡同的文化基因,將“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和諧發展的人”確定為育人目標,通過爸爸運動隊、媽媽讀書會、星期六課堂等豐富多彩的家校活動與課程,形成了“打開學習空間,賦能學生成長”的家校協同育人模式,引領學校、家庭、社會更好地形成育人共識。
注重黨建引領,實現“多元共治”
家校社協同育人應該納入學校整體育人模式和治理體系中。面對協同育人難題,本著“改革發展出題,黨建引領破題”的這一原則,我們不斷強化黨組織在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中的核心引領作用,集納家庭和社會力量構筑管理共同體。例如,我校創設“家校社黨支部”,有機整合德育與班級管理、少先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力量,吸納家長黨員代表、社會人士作為特邀成員,為協同育人工作建立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全面推動家校社共治、家校社論壇、家校社課程、家校社專家資源庫建設等協同育人工作。
攜手各方資源,實現“課程共建”
協同育人工作不能脫離教育現場,而要觸及深層結構的課程建設及教學活動。學校充分挖掘各方資源,在課程建設上構建以國家課程為框架,跳出書本知識的局限,為孩子提供多元的發展機會和多樣的選擇權利,推動校內外相融合的課程體系,以“無邊界”拓寬學生成長的真實場域。
例如,學校與國家博物館聯合研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悟課程》,以館校合作和家校共育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優質課程內容。學校開發“服務學習”課程,引導學生與教師、家長走進社會,一起做公益項目。這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從“書本中成長”到“服務中成長”的轉變,家長也在學校同步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中與孩子共同成長,社會則從單純的資源供給端走向育人的主體位置。
隨著協同育人工作的不斷推進,有“史家孩子”的廣大家庭尊崇并踐行著學校提出的“中國好家庭標準”——用心陪伴、平和交流、價值滋養,社會各界也對新時代的育人理念與科學的教育方法形成新的認識,積極挖掘自身的特色資源為孩子成長服務。“教聯體”協同育人機制正在創新中不斷完善。未來,學校將繼續在家校社協同共育中奮力攻堅、擎旗當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貢獻高質量的史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