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生對從家庭、學校、社會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缺乏深入內心的感恩教育。因此我們認為,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是解決問題的良策,于是開展了“我和父母換身份”的活動,讓家長和孩子開始嘗試互相理解,彼此體諒,將一些“結”化解于無形。
陸續地,學校全員進行入戶家訪,“5·20”向父母表白、母親節親子同框、家長沙龍等活動也相繼展開,親子、師生間的關系潛移默化地發生著積極的變化。班級家委會建設更是錦上添花,在家委會的幫助與支持下,家校關系更加積極健康,班級工作開展更加順利。
升入初中,孩子們對生活既心懷憧憬又有些迷茫,作為班主任,我決心帶領我的學生“走出去”——游學之旅,行萬里路,拓寬視野;博物館之旅,博古通今,以史為鑒;戶外拓展,綻放青春,強健體魄;走進社會大課堂,砥礪家國之志,爭做拔尖創新人才!
我們開展的“京都兒童醫院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與支持,最后形成了學生帶著家長,家長發動其他家長共同參與活動的向好局面,校家社同心同向,資源互補,握指成拳,幫助到了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通過多家媒體的報道,班級志愿服務被更多的社會人士看到,也得到了更多人的響應。
作為班主任,我們受益于各方提供的資源平臺,也更踐行著“教聯體”合力育人的總體布局,才能全方位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