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地緣沖突、氣候變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面臨糧食危機。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龐大人口基數和消費結構持續升級的情況下,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黨和國家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作為頭等大事。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工作者接續奮斗,力爭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近20%的人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溫飽不忘饑寒,豐年不忘災年。每一個吃飽喝足的人,面對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年節將至,親朋好友聚餐聚會增多,倡導文明用餐,抵制餐飲浪費,再次成為有關部門關心的問題。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按需適量點餐,避免浪費。數據顯示,自助餐、商務宴請、外賣點餐等消費場景中,糧食浪費現象較為嚴重。一方面,中國式餐桌文化根深蒂固,消費者在宴請環節,難以擺脫講闊氣、鋪排面的待客心理,造成諸多不必要的奢靡浪費;另一方面,餐飲企業和購物平臺開展滿減促銷、設置送餐門檻等營銷策略,導致消費者的購買力度超過了實際需求。這都與建設節約型社會、倡導理性消費背道而馳。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的種類、花樣、文化內涵日漸豐富。與此同時,理性的消費觀念和文明的用餐理念也應不斷加強。消費者請客吃飯,除了在意面子,更應注重培養節儉惜物的內在精神品質。
《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指出,我國食物總體損耗浪費率為22.7%。該方案還對食品浪費問題作出進一步規定,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消費者積極響應的有效閉環。
“光盤行動" 從我做起”“厲行勤儉節約" 反對鋪張浪費”……餐飲服務場所擦亮公益廣告招牌,小份菜、拼盤菜等菜品菜式也廣受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機關事業單位食堂餐飲節約管理規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落地,督促餐飲行業、單位食堂、外賣平臺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根據有關要求,在醒目位置,強化反食品浪費宣傳標識,并在實際工作中規范營銷行為,優化食材采購加工環節和點餐服務,切實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
科學文明用餐,減少浪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倉廩實,天下安。節約糧食,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規定,嚴禁制作、發布、傳播宣揚暴飲暴食等浪費食物行為的節目或音視頻信息。這類情況,主要體現為網絡吃播、美食博主的不良導向。為吸引流量博取關注,有些博主以打卡探店的名義,點一大桌美食,每份菜淺嘗輒止,導致鋪張浪費;或是追求節目效果,以暴飲暴食的形象大吃特吃,人前胡吃海喝、人后催吐急救,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傳播不文明用餐行為。
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在家做飯還是外出就餐,都要崇尚節儉、厲行節約,杜絕攀比炫富和奢侈浪費,將飲食風尚內化為良好的家風,外化為全社會的文明風尚。
年節將至,面對電商平臺推廣優惠券,不少顧客都會通過湊單、拼單的形式,獲得滿減優惠。這本身是一種理性、節儉的消費觀,但在拼單過程中,也容易過量點菜。記者在北京市多個餐廳觀察走訪發現,大部分消費者都有打包剩菜的意愿,服務員也會給出專業建議,引導顧客分類打包食材,根據不同菜品和烹調方法,用恰當的方式合理存儲和再加工。
可喜的是,“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不少消費者認為,隨手打包是可以為自己加分的“面子工程”,浪費糧食才是不愛惜個人的體面。從個人做起、從每一頓飯做起,節約糧食、敬天惜物,不僅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生存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