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事業單位作為行使公共職能,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單位,其主要資金來源于財政撥款。然而,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于財政支出的管理重視度存在缺陷,引發資金浪費等情況。為了有效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積極發揮績效評價的作用至關重要。文章從績效評價在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的應用意義入手,分析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績效評價時存在的問題,提出績效評價可行性策略,如合理設置績效評價目標、提高績效指標設置的針對性、加強績效評價結果運用、落實獎懲機制,以提高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為促進事業單位穩定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行政事業單位在履行公共職能、提供社會服務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這些單位在財政支出管理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由于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財政支出的管理重視度不夠,導致資金浪費、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頻發,不僅影響了單位自身的運行效率,也損害了公眾對行政事業單位的信任和滿意度。績效評價通過對單位財政支出活動的全面、客觀、科學的評估,可以揭示存在的問題,為改進管理提供有力依據。同時,績效評價還能激勵單位更加注重財政支出的效益,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績效評價相關概述
財政支出管理中績效評價的內涵 財政支出管理中的績效評價是指對行政事業單位在履行其職責和提供服務過程中所使用的財政資金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進行系統、客觀、科學的評估。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績效評價關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即資金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是否實現了政策意圖和社會效益。其次,績效評價注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即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是否節約、合理、有效,是否存在浪費和損失。最后,績效評價還關注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即資金的使用是否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否實現了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績效評價在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的應用意義 第一,深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改革。績效評價可以揭示財政資金使用的真實情況和問題,從而為財政改革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和方向指引。通過績效評價,可以發現資金使用的低效和浪費環節,推動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財政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改革,使財政支出更加科學、合理、高效。第二,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社會公信力。績效評價結果的公開和透明,可以讓公眾更加清楚地了解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情況和效果,從而提升公眾對行政事業單位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第三,優化單位內部資源配置。通過績效評價,行政事業單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部門、各項目的資金使用情況和效益,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優化。這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還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配置。第四,促進員工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升。通過實施績效評價,可以明確員工的工作目標和責任,激勵員工積極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績效評價還可以作為員工晉升、薪酬調整等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的依據,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這將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服務質量的提升和公共資源更有效利用。
績效評價在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的應用問題
績效評價目標設置不合理 首先,目標模糊或缺乏具體性。在設置績效評價目標時,有些行政事業單位可能只是提出一些籠統、模糊的目標,使得在實際評價過程中難以衡量和判斷目標是否達成,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受到影響。其次,目標與實際需求脫節。在設置績效評價目標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目標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偏差。使得設定的目標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最后,缺乏多方參與和溝通。在設置績效評價目標時,應該充分聽取和吸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以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然而,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中,目標的設定往往由少數人或部門決定,缺乏廣泛的參與和溝通機制。這可能導致目標的設定過于主觀和片面,無法全面反映各方的需求和期望,進而影響績效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績效指標缺乏針對性 首先,績效指標設置過于寬泛,沒有緊密結合單位的實際業務和目標。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置績效指標時,往往照搬其他單位或行業的指標,而沒有考慮到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導致無法準確反映單位的實際績效。其次,指標權重設置不合理,無法突出重點。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置指標權重時,往往缺乏科學的依據和標準,導致權重設置過于平均或過于主觀,權重設置無法突出重點,難以對單位的財政支出管理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最后,缺乏動態調整機制。隨著單位業務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績效指標也應該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然而,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置績效指標后,往往缺乏動態調整機制,導致指標無法及時反映單位的實際績效和需求。這樣的指標設置不僅缺乏靈活性,也難以對單位的財政支出管理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
績效評價方法不科學 首先,績效評價方法單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時,可能只采用一種或少數幾種評價方法,而沒有根據評價對象和評價目標的不同,選擇適合的評價方法。這樣的評價方式可能無法全面、準確地反映單位的實際績效情況,導致評價結果的偏差。其次,缺乏數據支撐。績效評價需要充分的數據支撐,以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然而,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中,可能存在數據收集不全、數據質量不高或數據處理不規范等問題,導致績效評價缺乏可靠的數據支持。最后,缺乏專業評價人才。績效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評價人員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然而,在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中,可能缺乏專業的績效評價人才,導致評價過程不夠科學和規范,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受到影響。
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績效評價的應用策略
合理設置績效評價目標 首先,提高績效評價目標的明確性和具體性。在設立績效評價目標時,行政事業單位必須摒棄籠統、模糊的表述,轉而采用精確、具體的語言來定義目標。這意味著,需要使用明確的指標、數據或者具體的時間節點來描述預期達成的效果。例如,與其設定“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這樣模糊的目標,不如明確為“在下一財政年度內,將項目執行率提高10%”。其次,目標的設定必須緊密結合實際需求和外部環境。行政事業單位在制定目標時,應對自身的資源、能力和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的分析。這包括對單位內部運營狀況的了解、對市場趨勢的把握以及對政策環境的預判。只有基于這樣的分析,才能確保設定的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實可行。否則,脫離實際的目標不僅難以實現,還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降低。最后,多方參與目標設定過程。行政事業單位應建立一個開放、透明的溝通平臺,邀請各方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公眾、合作伙伴等,共同參與目標的制定。
提高績效指標設置的針對性 首先,緊密結合單位的實際業務和目標來設置績效指標。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置績效指標時,應充分考慮自身的業務特點和實際情況,避免照搬其他單位或行業的指標,結合實際業務需求設定具有針對性的績效指標,確保績效評價工作更符合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在績效指標的實際設置中,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深入分析和了解單位的具體業務和目標,制定出更加符合單位實際的績效指標,從而準確反映單位的實際績效。其次,科學合理地設置指標權重。權重的設置應突出重點,避免過于平均或主觀。行政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和緊急性,采用科學的方法來確定權重,以引導和激勵員工關注重點指標,進而提升財政支出管理的效果,避免出現財政支出浪費等現象。最后,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隨著單位業務的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行政事業單位應及時對績效指標進行調整和優化。通過定期評估和修訂指標,確保其始終與單位的實際需求和外部環境保持一致。這樣不僅可以增強績效指標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還能更有效地對財政支出管理進行監督和評價。
改進績效評價方法 首先,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行政事業單位在績效評價時,應注重方法的多元化與靈活性。例如環保部門在城市綠化項目的績效時,不僅采用了定量評價方法,還結合定性評價方法,邀請園林專家對綠化項目的生態效益、景觀效果等進行評估,并通過公眾調查了解市民對綠化項目的滿意度,使績效評價結果更加全面、客觀。其次,強化數據支撐。數據是績效評價的基石,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確保評價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例如,在評估轄區學校教學質量時,可以建立完善的數據收集系統,定期收集學生的考試成績、出勤率、教師評價等信息。同時,與其他部門如衛生健康部門合作,共享學生的體檢數據,以分析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健康狀況。為了加強數據支撐,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數據的集中存儲、管理和分析。最后,培養和引進專業評價人才。專業評價人才是績效評價工作的重要力量。行政事業單位應定期組織內部培訓,邀請績效評價領域的專家進行授課,提升評價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同時,該部門還鼓勵評價人員參與外部培訓和交流活動,拓寬視野和思路。此外,積極引進外部評價機構或專家,為績效評價工作提供專業支持。為了培養和引進專業評價人才,行政事業單位可以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明確培養目標和路徑,與高校、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績效評價領域的專業人才。
行政事業單位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對于財政支出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有效提升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在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管理中,科學地運用績效評價有助于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成效。為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充分明確績效評價的積極作用,了解績效評價在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科學的績效評價措施,加大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支出管理力度,制定科學的績效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合理運用評價結果,為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遼寧省體育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