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地處蘇中腹部。抗戰時期,是連接淮南、淮北、蘇北、蘇中的重要通道。大官莊,地處寶應腹部,偽二十八師盤踞于此,400多日偽軍阻礙寶應南北、東西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拔掉這個釘子是當務之急。
1944年1月5日下午6時,大官莊戰斗打響。歷經18個小時激戰,殲滅日偽軍近200人,俘虜200多人。這場戰斗的我方是新四軍十八旅五十二團,負責主攻的一營營長陶祖全、一營副營長葉誠忠等11名官兵(其中9人姓名不詳)壯烈犧牲。
陶祖全,1920年出生,浙江紹興人,1939年參加新四軍。1940年初,陶祖全從皖南新四軍教導隊學習結束,投身江南抗日義勇軍,任常熟縣何市常備隊指導員。他在無錫八士橋戰斗中左臂負傷,急需手術,但沒有麻藥,他伸出左臂請求直接開刀。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醫生的手術刀插入他的傷口,他緊咬牙關不哼一聲。他先后參加10多次戰斗,4次受傷不下火線,被譽為“鐵軍硬漢”。1941年11月,陶祖全奉命渡江北上,開辟江(都)高(郵)寶(應)抗日根據地。
葉誠忠,1919年出生,福建周寧縣人,1935年參加閩東紅軍游擊隊。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進戰斗中負傷,他與其他傷病員在陽澄湖一帶養傷。他們一邊養傷,一邊堅持斗爭,圍殲沙家浜敵人時,他帶頭跳入冰河,與群眾肩并肩頂著木橋,為部隊開辟通道;強攻桐梧時,他孤身沖入敵群,奪槍掃敵,燒毀汽船;血戰楊溝樓時,他右手負傷,左手揮刀,劈死日本小隊長薩一島。他是京劇《沙家浜》劇中葉排長的原型,被譽為“江陰老虎”。
1944年1月5日,陶祖全與葉誠忠參加了大官莊戰斗。
新四軍在肅清外圍散兵后,形成包圍之勢。陶祖全率部主攻,葉誠忠率突擊隊從東側突擊。在炮火的壓制下,葉誠忠率部進行火攻。他們在長竹竿上捆上棉花,澆上汽油,點火后捅進碉堡,敵營內混亂一團,敵軍龜縮到角落。發起總攻時,陶祖全沖在最前面,在接近土圍時,腹部中彈,血流如注,腸子外溢,他把腸子塞回肚里繼續向前,終因流血過多,英勇犧牲。葉誠忠率突擊隊在碉堡外戰斗,一梭子彈擊中他的胸膛,葉誠忠也犧牲了。官兵們前赴后繼,次日中午12時許,戰斗取得勝利。
為紀念英烈,中共寶應縣委決定將大官莊東安樂橋一帶命名為祖全鄉,大官莊躲羊鎮命名為誠忠鄉。
時任大望區委書記張波為烈士召開追悼大會,十里八村男女老少3萬多人為英雄送行,在大官莊東側龜尾巴河岸舉行了安葬儀式。
為此,五十二團政治處趙杰作詞,黃葦譜曲,共同創作了《我們勇猛地跟進》,歌詞這樣寫道:寒光照碉堡,血花灑戰場。智勇雙全陶營長,以身作則黨性強,四次流血不退讓。三猛頑強葉營副,沖鋒殺敵常在前,文化學習最努力。營長有打得跑得餓得的堅忍,營副有猛打猛沖猛追的傳統。攻克大官莊,一個勝利的殲滅戰,流盡你們鮮紅的血,獲得了千萬人民的解放。安眠吧!安息吧!你們犧牲的榮光,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學習你們的堅忍,發揚你們的傳統,我們永遠踏著你們的血跡,勇猛地跟進!
1985年4月,祖全初級中學師生倡議,由全鄉黨員干部、老師學生捐款新建的烈士紀念碑,被縣民政局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陵園是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