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是一節典型的數學概念教學課。在常規認識中,很難將本節課內容與思政教育或跨學科主題教學聯系起來,但本節課又恰是我們開啟數學與思政、數學與跨學科學習的良好契機。本文以此課為例,談談我們的嘗試與思考。
關注社會熱點,生成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倡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在這種理念指引下,我們希望發掘既聯系生活實際,又具有思政教育底色的教學內容,并據此提煉數學教學的情境主題。教研組通過反復研討,并結合本地區文化特色,確定了“認識百分數,考古三星堆”學習主題。圍繞這一主題,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一是通過三星堆相關新聞的閱讀,帶領孩子們走近三星堆,感受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普及性和必要性。二是讓孩子們帶著數學的眼光走進三星堆,在探秘重要文物的過程中認識百分數,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三是讓孩子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百分數的實用性。四是引導孩子們在三星堆輝煌的歷史中感受璀璨的中華文化,在科技的高速發展中見證祖國的偉大復興,培養愛國情懷。
發掘歷史遺珠,啟動實踐探究
如何將三星堆考古探秘與百分數教學融合,是我們研討關注的重點。課堂教學既不能遠離本課“認識百分數”的根本目標,也不能將“三星堆”變成數學教學中沒有實質意義的“花瓶”。因此,我們設計了如下課堂教學框架。
閱讀三星堆相關新聞,感受百分數的常見性。在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以數學的眼光閱讀三星堆的相關新聞,如《三星堆再“上新”!90%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暴走的三星堆:國慶游客增長588%,被200多萬海外網友“夸上天”》《三星堆的挖掘面積還不足總遺址面積的0.2%》,讓學生初步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常見性,并思考為什么這些數據都要用百分數來表示。同時,讓學生在對新聞標題的粗淺理解中,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
開展主題教學,激發好奇引思考。當課堂進入第二環節,教師向學生展示課題:“認識百分數,考古三星堆”。學生帶著對三星堆的濃厚興趣向教師提出了諸多問題:“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在認識百分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三星堆的哪些知識?”“百分數一般出現在哪些地方?”這些問題很好地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凸顯了出來。
比較文物出土情況,感受百分數的必要性。教師向學生展示“三星堆祭祀坑青銅器數”和“三星堆祭祀坑各類器物出土情況”表格,讓學生直觀感受各種數據。表格中的文物出土情況以整數、分數、百分數等多種方式呈現。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對比中意識到百分數形式能更簡潔明了地進行數據對比,讓學生對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感悟。
探尋身邊例子,體會百分數的意義。教師又向學生列舉了多個三星堆文物出土數據,如“青銅太陽器的錫含量約為25%”“三星堆的挖掘面積還不足總遺址面積的0.2%”“三星堆成人門票的價格是學生門票價格的200%”“青銅神樹現在的修復高度是原本高度的80%”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學習。教師還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百分數,讓小組每個成員選擇一個最想探索的百分數,然后通過畫圖、計算等方式向其他小組解釋數據,這有助于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梳理課堂進程,促進深度參與
課堂是學生與教師共同的舞臺,是師生攜手共進的40分鐘。在課堂教學的尾聲,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百分數知識的建構中。因此,引導學生回顧、梳理全課的知識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教師陪伴學生建立新的知識模型和學習方法框架的最好時機。教師可以帶學生回顧百分數的寫法、讀法、定義、作用、百分數與分數在形式與表達意義上的異同、不同百分數之間的倍數關系等,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通過這種回顧和梳理,學生不僅能夠系統地掌握百分數的核心概念,還能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一些互動環節,如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應用,探討百分數在不同領域的實際意義。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去發現和記錄生活中更多的百分數現象,從而將課堂學習延伸到日常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融合時代脈動,根植愛國情懷
三星堆是成都的名片,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各類精美文物不僅存在于世界的歷史長河中,也激發了當代人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思維。歷史與時代往往相輔相成,學生不僅要關注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也要關注時代脈搏,在歷史與當下共同體會祖國的強大。因此,在教學的結尾,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當前我國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百分數在其中的體現,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際上的份額占比,從而點燃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總結本課,我們可以得出,數學是本質,思政是底色,融合思政教育的學科教學才是真正有靈魂的基礎教育。這種融合思政教育的學科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更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今后會繼續探索和實踐,不斷優化和創新,建設一套成熟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融合思政教育的學科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成都市樹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