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假期,千家萬戶沉浸在團圓的喜悅中。大年初三下午三點,記者在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社區的一個大院內采訪,只見平常負責物業維修的小孫急匆匆地走在路上,原來是某棟樓一位住戶家的馬桶出現了漏水,接完電話后的小孫,二話沒說,拿起工具就立即往住戶家跑。
到達住戶家,小孫迅速查看情況,診斷問題。只見他:蹲在地上,扭著身子、歪著頭,雙手不時地摸這探那,有好幾次記者看到他的臉幾乎都要貼上馬桶了。經過他的一番熟練操作,關閥門,擰螺絲,換三通,馬桶的問題終于恢復了正常。在住戶的感激道謝聲中,小孫匆匆忙忙,回到了值班的崗位上。小孫告訴記者,除夕夜里,他還對一個住戶家滴水的暖氣進行了維修,而整個春節假期,他也都將堅守在崗位上,守護萬家喜慶、萬家溫馨。
小孫,具體叫什么名字?大院里的單位和百余戶人家似乎沒有誰能夠記得。只是無論哪家出現了物業方面的“狀況”,都會說:“找小孫去!”“快給小孫打電話!”面對記者的詢問,小孫告訴記者:“其實我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大家舒心,我就覺得值!”
告別小孫,出得門來,一輛送快遞的車輛出現在記者眼前,一個快遞小哥正要拿起包裹送給客戶。這位快遞小哥姓甚名誰?記者不知道,很多人也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是服務者、勞動者,是我們這個社會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奉獻者,沒有名和姓,沒有豪言和壯語,他們只是默默地不畏嚴寒、不懼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在一線,詮釋著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