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親陳德先,1916年1月23日出生在井岡山腳下的泰和縣,1929年加入紅軍,參加過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紅軍長征和東征作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臨沂、泰安、宿北、沙土集、洛陽、魯南、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父親戎馬一生,在他57年的軍旅生涯中,曾有過多次在軍隊院校任職的經歷,可以說與文化工作結下不解之緣,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父親參軍前沒有上過一天學。
在紅大抗大提高文化素養
父親出生在一個極度貧苦的家庭,因為貧窮,11個兄弟姐妹或死或賣,只剩下父親兄弟三人和一位出嫁的姐姐。那時家里連吃飯都很困難,更別提去上學。11歲時,父親和大他兩歲的哥哥到18里外的沙村圩當學徒,大伯陳勝賢在飲食店,父親在染布店。名為學徒,實為長工,除了經常挑百多斤的布匹去河里漂洗,還要干所有家務活。餓肚和挨打是家常事,學手藝、學文化則是奢望。
1928年,村里出現了革命標語,不識字的父親只能去看熱鬧。1929年上半年,泰和縣有了紅軍游擊隊。紅軍第一次到沙村圩,富人都跑了。因為不了解紅軍,被留下來看店的父親也很害怕。在紅軍的宣傳和擴紅工作中,一些與他年紀相仿的小戰士常給他講革命道理和戰斗故事,父親萌發了當紅軍的念頭,還參加了革命活動。紅軍走后,地主要報復父親,他幾經打聽,找到紅軍泰和縣獨立團要求參軍。部隊領導見他只有13歲,不肯接收,但他軟磨硬泡,最終被破例批準入伍,成為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戰士。
1931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永豐、吉安、泰和的地方武裝合并組建紅軍獨立第5師,師長是肖克。父親被編入該師15團3連。當時紅軍戰士普遍不識字,多數人不懂科學道理,晚上站崗心里緊張,怕鬼怕神。有點文化的連指導員就給大家講科學,講革命道理,教大家認字寫字。從此,在打仗和軍事訓練之余,父親也開始了和文化結緣的歷程。
1933年6月,父親所在部隊編為紅一方面軍紅1軍團第1師。整編后,他調到紅1軍團政治保衛分局,先在交通班負責送信和內衛警戒,后調入特務班擔任政治保衛局局長羅瑞卿的警衛員。紅1軍團是主力部隊,對干部戰士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抓得很緊。羅瑞卿局長常在繁忙工作中抽時間給大家講政治理論和文化科學知識,還組織大家對學習內容討論和演講。父親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通過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勤奮努力,取得了較大進步,在學習和演講比賽中獲得了寶貴的獎品:一支鉛筆和幾張紙。那時中央蘇區處于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下,物資十分匱乏,戰士們學習寫字多數都是用木棍在地上畫,或者用木炭在木板上寫,寫滿后用水洗掉再用,能得到筆和紙是一件令人非常興奮和驕傲的事。除了學習文化,羅瑞卿局長還經常到駐地附近搞社會調查,每次父親都跟隨前往。在羅局長的言傳身教下,父親的文化水平、思想覺悟和勇敢精神提高很快,對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有了更深的理解,革命到底的信念也更加堅定。
紅軍到達陜北后,父親先被送到紅1軍團教導營學習,1936年6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以下簡稱紅大)在瓦窯堡成立后,父親又參加了第三科1營學習,成為第一期學員。紅大下轄三個科和一個特科營:一、二科的學員都是高級別的首長及部分營級干部,包括羅榮桓、羅瑞卿、譚政、彭雪楓等。三科則是連排級干部或經過長征的老戰士,1營長是陳士榘,政委是韋國清。
通過辦學培養干部是我黨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的任務。1936年5月,毛主席在《目前形勢與今后戰略方針》報告中提出,“要打開西北局面及全國大局面,則要辦個高些的大的紅軍學校。否則將來無干部”,“必須大數量地培養干部。黨要有成百上千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前線上去”,“沒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來會犯罪”。隨后,毛主席又為紅大招生發出號召:應該利用全面抗戰開始之前的時機,抽調大批干部,從軍團領導到連排基層干部,進紅軍大學學習。各部隊必須把選送干部入學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保質保量地把優秀干部選送到學校培養、訓練。鑒于紅大第三科學員的具體情況,毛主席致信學校:“三科的文化教育(識字、作文、看書讀報等能力的養成),是整個教育計劃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要求增加文化課的授課時間。
開學不久,國民黨部隊偷襲了中央機關所在地瓦窯堡。當時瓦窯堡除一個警衛連外,武裝力量就只有紅大第三科。為了掩護中央機關和校部轉移,三科的學員不畏敵我力量懸殊,拼死牽制和遲滯敵軍。戰斗中父親的兩個同學不幸犧牲,韋國清同志也負了傷。國民黨軍占領瓦窯堡后,紅大第三科輾轉遷至甘肅慶陽,改稱“紅軍步兵學校”。紅大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即抗大)后,第三科又改稱“慶陽步兵學校”,亦稱“抗大步兵學校”。紅大生活雖然艱苦,但卻給學員們打開一個新世界:軍事課學習打騎兵、打碉堡、運動戰、夜間戰、防空戰等;政治課學習如何開展各種作戰行動中的政治工作、瓦解和爭取國民黨軍士兵、如何做好蒙、回等少數民族工作等。通過學習,父親對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戰時政治工作等有了全面的認識掌握,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性質、宗旨、奮斗目標。1937年1月,父親畢業后留校擔任團特派員,后來又任團總支書記。
1938年,父親受令到抗大四期1大隊1支隊(即政治隊)學習。大隊長蘇振華和政委胡耀邦都很平易近人,尤其關心年輕學員,常常向學員、干部征求對大隊領導干部的意見,了解大家的學習要求,指導學員如何開展工作。這期間,毛主席多次來抗大,他的演講《在抗大應當學習什么》給學員們留下深刻印象。
在抗大學習期間,有一次父親的鋼筆丟了,他給曾經的老領導、時任副校長兼教育長的羅瑞卿寫信時提到此事。羅瑞卿很快回了信,并隨信寄來一支“新民”牌鋼筆。他告訴父親這是用自己稿費買的,并在信中鼓勵父親好好學習:“你的文化低,要做好工作就比較困難。但你年輕,又經過長征,算是老同志了。在學習中,你既要注意學文化,又要注意學點政治理論。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可以為革命做更大的貢獻。”他還詢問了父親在抗大的生活情況。他說,現在我們的根據地很小,人民負擔很重,大家生活很艱苦,我們在延安生活也很艱苦。我們一定要保持長征時期的那種吃苦耐勞精神,等到革命勝利了,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好起來。這封信讓父親很受教育和鼓勵。
同年5月,父親調任1大隊2支隊特派員并留校工作。抗大一分校組建后,父親調任一分校擔任保衛科長。1939年1月,一分校遷移至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屯留縣故縣鎮。一分校正式開學時,朱德總司令和左權參謀長參加了開學典禮。左權在開學典禮上宣布了校領導任命書,朱德則鼓勵大家要刻苦學習,好好鍛煉自己;要組織更多的軍隊,開辟更多的根據地;要把抗戰進行到底,要打敗也可以打敗日本侵略者。他們的講話給父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父親也通過緊張的抗大學習生活,使自己在軍事知識和革命理論上有了進一步提高。同年底,抗大一分校東遷至山東辦校。
在不同崗位上重視發展文化工作
此后,父親的工作崗位不斷在作戰部隊和部隊院校間變換。但無論在哪里,父親對于文化工作的重視始終不變。1949年,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需要,中央軍委電令成立華東軍區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華東軍大)。父親由第三野戰軍第22軍65師調任華東軍大高干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在華東軍大,他和高干團不多的幾位干部在短短一個月里籌備好開學前各項工作。根據學員的特點,提出了先以學文化開路,再開難度大的軍政課的教學程序,并從地方學校聘請各科教授和教員,根據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編寫教材,分類施教,有序展開教學工作。針對部分學員存在的“學習代數這樣的知識沒有用,不懂這些照樣帶兵打勝仗”思想,父親認為首先要解決為什么學文化的問題。他以自己的經歷,結合部隊建設發展需要,告訴學員,部隊要從單一軍兵種發展到今后的海、陸、空多軍種,不光有步兵,還要有炮兵、工兵、坦克兵。作為指揮員,不清楚這些裝備,就難以指揮部隊協同作戰。而要搞清這些裝備,就必須有充足的文化知識等等。
1950年,父親調回華東軍區部隊工作。1952年,在22軍任職的父親按照華東軍區黨委在一年時間里把文化教育作為部隊中心工作的要求,組織力量制定文化教育方案,借助駐地教育資源開辦文化速成班以及文化補習學校和文化訓練隊。工作中,父親注意培養和保留基層文化教員和骨干,糾正指戰員不重視文化學習的模糊認識。他深入部隊檢查,加強思想引導和業務指導,防止和克服松懈情緒,使文化學習在部隊中成為常態。一年后,參訓干部戰士的文化素質水平有了全面提升,為對部隊學習掌握新的軍事技術奠定了基礎。
1955年,父親再次被選送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院長羅榮桓元帥在開學典禮上以當年在延安創辦紅大為例,號召大家銘記艱苦奮斗光榮傳統。作為紅大第一期學員的父親聽了院長講話,深感形勢任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他認真研讀毛澤東和馬、恩、列、斯的有關著作,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學習黨的路線政策,并對軍隊建設、經常性政治理論教育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一年多的艱苦學習提升了父親指導部隊建設的理論眼界,開拓了他完成革命任務的實踐視野。畢業后,父親因在紅大、抗大的學習工作經歷再次留校擔任系主任。他與全系教、學員們一起繼承發揚抗大校風,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學員的積極主動性,既注重培養和提高教員的教學水平,又狠抓學員的自學能力,強調思想改造與傳授知識雙管齊下,帶領和指導大家系統地完成了各項學習任務。不久后,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父親又回到南京軍區部隊工作。
父親從目不識丁到學有所成,從一名紅小鬼逐漸成長為共和國將軍,是黨的文化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沒有黨高度重視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父親就沒有與文化結緣的機會;如果沒有在紅大、抗大的學習歷練,父親的文化水平和理論素養也不可能進步提高得那么快,更不可能為后來的文化工作發展集智獻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新長征路上,還有不少“婁山關”“臘子口”要闖,我們要尊重文化,熱愛文化,并不斷發展繁榮民族優秀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