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少農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上的先驅之一。由于革命工作需要,他遠離老家貴州甕安,長期在外工作,留下了許多與家人的書信。書信中展現了共產黨人崇德向善的個人修養、樸實無華的初心使命、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以及薪火相傳的紅色家風。新時代的共產黨人,更要秉持這樣的家風傳承,使其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
初入社會知悉民苦
1900年1月25日,冷少農出生在貴州省甕安縣城南大水溝(今貴州省甕安縣城中心城區城南村大水溝村民組)的一個貧困農家。他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間的世襲百戶官,傳至第五代,平賊有功升為千戶,而到了冷少農父親這一代家道中落,陷入貧困。冷少農家中有一長兄和一姐姐。雖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一直秉持耕讀傳家,母親非常重視教育。冷少農7歲被送入私塾,接受了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還學有余力地閱讀了《大學》《中庸》等較為深奧的國學經典。私塾先生見冷少農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就勸其去上更好的官辦學校。母親非常開明,省吃儉用供他去縣高等小學讀書。在賢淑、慈愛的母親含辛茹苦的撫育下,冷少農養成了鋤強扶弱、樂于助人、剛正不阿的優秀品質。
1917年8月,冷少農考入貴州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就讀第三期法律本科。在這期間,他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結識了不少仁人志士,還加入了由軍事教官何應欽創辦的少年貴州會,宣傳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五四運動后,冷少農開始訂購各種進步書刊,如饑似渴地研讀,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他還將自己的原名“肇隆”改為“少農”,表示要擯棄個人升官發財的思想,投身為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事業中去。
1921年從貴州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后,冷少農謀得了《民意日報》編輯一職。由于受到貴州當地軍閥的控制,報刊宣傳主要是為軍閥歌功頌德,宣傳市政方針政績,這讓冷少農十分厭惡,于是便辭去了編輯一職。1923年,他被貴州省籌餉局派往紫云縣稅務局。在此期間,他了解到當地的稅收種目之繁多,名頭之荒唐,使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賣兒賣女。由于冷少農在收稅期間同情人民,往往難以完成稅收任務,后被調往紫江(今貴陽市開陽縣)稅務局。而在此期間,發生了令他痛心的一件事,促成他走上革命道路。
一天,他與組長去當地一家粉坊收稅,粉坊主人家母重病,已無錢繳稅,冷少農說情卻被組長嚴厲批評,也沒能使稅收寬限幾天。通過這件事,冷少農深刻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深深為自己學了法律而不能保護人民,反而成了反動統治的工具而內疚。
1925年,他毅然踏上了去革命中心廣州的旅程。
隱蔽戰線忠孝兩難
從甕安到廣州,此去近1000公里,與家人聚少離多,在報效國家的同時無法兼顧家庭的責任。家人更是無法理解他的遠游,冷少農在路途中回母親和妻子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貴州之事,對上則強制奴役,對下則盡力剝削,無非驅人于死,故不得不出而遠游。就中國各省比較,只有廣東一切設施頗合理想。兒子遠游只有廣東一處。此種理由,兒前在家時已曾一再講過,并得許可,此時忽來責備信,并非不愿兒出為革命效力,立功建業……請勿時時掛慮。兒此去的目的,完全盡忠革命,為國家為人民應盡之能力。”“假如能尋得事辦起,大概都是為人民謀福利,絕不至弄得一般民眾叫苦連天,良心稍為安穩一點。”同時也愧疚于不能在家侍奉老母親的無奈,對妻子囑咐道:“你們節衣縮食,受盡苦惱來供我。我呢,還不是省儉用費,變刻苦學習,以免受家庭的苦心培植……至于母親,我不提及的,因為是吾家至尊活佛。你又是一個孝行純篤的人,我可以不必再三諄囑,你當能為我曲盡孝道。”
少年時期的老師何應欽此時已是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在他的介紹下,冷少農被安排到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身邊,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他加入了青年軍人聯合會。中山艦事件后,由于冷少農共產黨員的身份沒有暴露,周恩來安排他與周逸群到北伐軍總政治部,協助國民黨左派鄧演達工作。北伐初期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軍隊士氣高漲,人人意氣風發,當時的女軍人還剪去了長發,可謂社會新風潮。冷少農特意給妻子寄去了畫報和信,希望家庭不要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家中婦女們也能積極響應解放新思潮,“得知黔省政府已布告令全省女子剪去發髻,我不勝高興……請你不要遲疑的把你的頭發剪了,做個首創者,來為里中的模范”,并且苦口婆心地一一列舉了長發的弊端和對女子的束縛。妻子立刻理解了丈夫的心意,主動與母親、嫂嫂一起剪去長發,成了甕安當地剪發的帶頭人。
大革命失敗后,冷少農利用與何應欽的關系,于1928年秋先后打入國民黨政府訓練總監部、軍政部任何應欽的秘書。他在負責打點文件往來的同時,也不忘積極搜集情報,并將國民黨第一、二、三次“圍剿”紅軍情報通過錢壯飛送出。同時,他還領導南京地區的兵運、工運、學運和互濟會與大同盟的工作,工作十分繁忙,也一再耽誤了回家探親的機會。家人很是擔心,母親甚至來信責罵他“不忠不孝、忘恩負義”。
冷少農懷著深深的愧疚給母親回去了一封近4000字的長信。信中提及了母親的慈愛以及對自己的教誨和恩情,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家風家教。“我知道您老人家雖然在痛快淋漓的叫罵我,但你老人家的心中仍然是極端的疼愛我,我知道你老人家雖然已經是惱恨我,但還不至于棄絕我和不理我,由此我更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她的崇高和偉大,是任何愛不能及得著的。”從小接受忠孝廉悌、心懷家國、知恩圖報等價值觀影響的冷少農,看到社會上百姓受到的疾苦和不公,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希望改變這種現狀的想法,并渴望得到母親和家人的理解,“……無論怎樣的苦,總不會比那些挑抬的、討田耕種的、討飯的痛苦。他們卻一天做到晚,連自己的肚皮都裝不滿,連自己的身上都遮不著……我因為見著他們這樣痛苦,我心里非常的難過,我想使他們個個都有飯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在信件的最后,他凝煉地總結了家風家教,是母親潛移默化給他的,也是他即將傳遞給孩子的。“當父母長者的人,應該使兒女幼小者,努力于社會事業,為大多數受苦民眾謀利益,除痛苦,決不要死死的要他盡瘁于家庭。”
像許多古代先賢一樣,冷少農在面對忠孝的問題上,選擇了先忠后孝,忠于國家和人民就是在為家庭盡孝。《朱子家訓》中曾言:“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中華優秀傳統家風尤強調培養子孫后代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喋血金陵流芳百世
1931年初,冷少農接到兒子冷德昌筆跡稚嫩的來信。6年前,冷少農離家時,兒子才半歲,如今已經能讀書寫字了,不禁使冷少農心中百感交集。他給兒子回信一開頭就表達了對孩子成長的喜悅和未盡到教導責任的愧疚:“收到你的信,使我無限的歡欣!使我無限的慚愧!你居然長這樣大了,你居然能讀書寫字,并且能寫信給我了。我頻年奔走,毫無建白,卻得你這一個后繼希望,這使我是多么的歡欣啊!然而你的長大和你的教養,我都未負一些責任,同時卻有累了你的祖母、伯父、母親。”信中字字愧疚卻又句句欣喜,縱使有千般的思念,他仍然以一個嚴父的口吻,寫下了對孩子學習和生活方面的要求:“你除好好的努力讀書寫字,養成能力而外,還須健全你的身體。每日除讀書寫字外,還須作有規則有益健康之運動與游戲,使智(知)識與體力同時并進,預備著肩負將來之艱巨。”除了個人的修養,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擔負起社會責任:“同時你要時常留心到遠的或近的人們,有許多是不(沒)有法得讀書寫字,有些更是沒有法解決衣食。你就要想到你讀書寫字的目的,是要為這批人求得適當的解決。這一層我更是希望你朝斯夕斯的不要輕易放過……一個人除解決自身的問題而外,還須顧及到社會人類,而且個人問題須在解決社會人類整個的問題中去求解決”……信件的最后,他對兒子提出了極高的期望,也寄托了對革命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我之愛你,是望你將來為一極平凡而有能力為一般勞苦民眾解決不能解決之各項問題,鏟除社會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蒼兒,社會之新光在照耀著你,希望你猛進!”冷少農的家風家教深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深藏在家書每一個文字中。雖身在龍潭虎穴,但冷少農依舊抓住機會教導后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風家教的好壞影響社會發展,革命事業不能僅靠一代人的努力,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前仆后繼。
就在這封信寄出的第二年,冷少農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4個月后犧牲在雨花臺。這封寫于1931年新年晨光中的信也成了留給冷德昌唯一的一封信。
冷德昌從小與母親和祖母相依為命,母親經常用父親留下的家書教導他,冷德昌也如父親希望的那樣,一直為了改變社會改變人民群眾的境遇而努力奮斗。1943年7月,他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于貴州省立高級中學。1946年,冷德昌擔任甕安城關第一小學校長時僅23歲。1948年,甕安縣解放前夕,他組織縣城學校中青年教師40多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成立“火花社”,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參加征糧和清匪等活動。1949年12月11日甕安解放,冷德昌成為首任縣人民政府督學,還接受了集中管訓改造土匪與舊軍官的任務。1951年初,冷德昌接任縣教育科長,1952年到縣民政科工作,兼任“烈軍屬雨傘生產社”社長,1954年5月1日,因積勞成疾,不幸離世。冷德昌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履行父親的教誨:“你要時常留心到遠的或近的人們,有許多是不有法得讀書寫字,有些更是沒有法解決衣食。你就要想到你讀書寫字的目的,是要為這一批人求一個適當的解決。”
冷少農身處腥風血雨的年代、深陷龍潭虎穴之中,堅守自身使命,并教育家人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努力奮斗。他給家人的信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涵養崇德向善之品格、恪守樸實無華之初心、懷揣家國天下之情懷,成為共產黨人培育優良家風生動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