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美白對蝦主養池塘混養羅氏沼蝦是一種高效的養殖模式,在南方省份應用較多。為探索該模式在北方地區的應用效果,2023年在山東省魚臺縣通恒辣否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了集中連片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主養池塘混養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試驗,兩種蝦合計畝產442.1 kg、畝均產值20 114元、畝效益9 984元,取得了較高經濟效益,說明該模式在北方地區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池塘;混養
中圖分類號:S966.12文獻標志碼:A
近幾年,伴隨著北方地區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養殖產業的發展,產量增加的同時,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其養殖風險逐漸提高,養殖戶養殖對蝦的積極性下降。魚臺縣通恒辣否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南美白對蝦養殖近4年,2023年開展了集中連片南美白對蝦主養池塘混養羅氏沼蝦(Litopenaeus vannamei)試驗,兩種蝦合計畝產442.1 kg,畝均產值20 114元,畝效益9 984元,現將其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養殖條件
1.1.1 養殖池塘
試驗池塘面積5~10畝,集中連片20個坑塘,預留1~2個池塘用于培水,水深1.2 m~1.5 m。每個池塘根據實際面積配備1.5 kW的水車式增氧機1~2臺,4 kW羅茨風機1臺,外用防雨棚進行遮擋,1臺羅茨風機可供3~5個池塘使用,同時在池塘底部配置直徑為30 cm的納米盤管增氧盤30口,納米增氧盤水下曝氣增氧能使缺氧的水體下層更多地得到氧氣的補充。4月初將池水抽干,整修塘埂、塘底,清理雜草,池底曝曬10 d以上。然后注水6 cm~10 cm深,用漂白粉按每畝5 kg~15 kg的用量清塘。
1.1.2 尾水處理
由于該養殖池塘較為分散,尾水處理采用一池一溝簡易尾水處理模式,模式主要流程為養殖池—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見圖1。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采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養殖尾水經過凈化后經檢測合格回到培水池。該模式尾水處理面積要求占總面積3%~5%。生態凈化池區種植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耐低溫沉水植物,放養適量鰱鳙魚等濾食性水生動物,按照投放鳙(Aristichthys nobilis)20尾/畝~30尾/畝,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100尾/畝~150尾/畝標準投放,進一步改善水質。
1.2 放養前準備
1.2.1 水草種植
水草可以為對蝦提供庇護場所,還通過其生長和代謝過程幫助凈化水質,改善養殖環境,從而促進對蝦的健康生長。水草選擇伊樂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輪葉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等,在光照下水草持續地為水體增氧,蝦類新陳代謝產生大量有機物質進而被水草吸收,水草覆蓋率20%~30%為宜;另外,對蝦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多次蛻殼才能長大,而蛻殼后的對蝦處于軟殼階段,這是它們最為脆弱的時期,容易受到同類或其他生物的攻擊,對蝦躲避到水草中可以降低蛻殼蝦類被蠶食的機率[1]。蝦類在水草豐富的條件下生長,發病的機率會大幅下降。
蝦苗放養前應先在培水池進行培水,進水時用60目不銹鋼過濾網過濾,防止烏鱧(Channa argus)、黃鱔(Monopterus albus)等天敵進入池塘。培水池注水后,用活力碳源按照200 mL/畝的用量潑灑,在放養前3 d,池塘投放光合細菌、乳酸菌、EM菌等微生態制劑,把池水培育成黃綠色或茶褐色[2]。養殖前期用菌蟲蛋白按1 kg/畝進行培蟲,培育的輪蟲、橈足類以及小型底棲動物等生物飼料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是人工餌料無法比擬的。
1.3 苗種放養
在放養前,需檢測pH值、溶解氧、鹽度、亞硝酸鹽、總堿度、硫化氫等,一般來說,水中的氨氮在0.2 mg/L以下,溶解氧5 mg/L個以上,亞硝酸鹽在0.1 mg/L以下,pH值在7.5~8.5之間,溫度24℃~32℃適宜養殖。苗種來源于具有合法資質的養殖場生產的SPF蝦苗[2]。
5月中旬,選擇南美白對蝦規格6萬尾/kg,羅氏沼蝦規格為1.4萬尾/kg。運輸過程中可選擇氧氣袋運輸法,通過冷風機或冰塊嚴格控制水體溫度在18℃~22℃,南美白對蝦放養密度為3萬尾/畝,羅氏沼蝦放養密度為3 000尾/畝。蝦苗首先在養殖池塘旁邊的陸基圓池內標粗培育后,經過30 d左右,達到3 cm~4 cm時,再放到養殖池塘中。
1.4 日常管理
1.4.1 投喂管理
養殖前15 d以攝食培育的輪蟲、橈足類為主,之后以投喂優質的南美白對蝦專用飼料為主,飼料沿池塘投餌道定點投喂。每天投飼3~5次,按照勤投、少投,傍晚、清晨多投;陰雨天、水質較差時,尤其是高溫期,大量蛻殼等情況,應控制投餌量[3],減少殘存飼料。餌料應根據對蝦大小分類投喂,3 cm以下投喂粉類飼料,粗蛋白42%以上,每天的投喂量為對蝦總體重的5%~8%;3 cm~5 cm投喂0.3 mm顆粒飼料,每天的投喂量為對蝦總體重的3%~5%,粗蛋白40%以上;5 cm~7 cm投喂0.5 mm顆粒飼料,粗蛋白38%以上,每天的投喂量為對蝦總體重的2%~3%;7 cm以上投喂1.0 mm顆粒飼料,粗蛋白38%以上。
1.4.2 水質管理
夏季持續高溫,底層水易缺氧,水質變化較快。羅茨鼓風機應24 h保持開機,保證溶解氧的需求。一般7 d~10 d加注新水一次,水位保持在1.2 m左右,7月份則將池水灌至1.5 m以上,遇高溫季節將池水灌至1.8 m左右,加注新水時,盡量避免將底質沖起。加強對水質的溫度、pH值、溶解氧等水質指標的檢測,發現異常要及時采取換水、增氧等應對措施[4]。高溫期間經常改善池塘底部環境,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同時會加快水體中有害物質的分解,促進養殖水體中有機物的循環,保持水體狀況良好。
1.4.3 疾病預防
一是提高水體溶解氧。增加增氧機開啟頻次,早上、中午、夜晚時段,以及強降雨和低氣壓天氣時段開啟增氧機,實時關注水體溶解氧含量變化。養殖后期,對蝦池塘底部溶氧不足時,可合理配合使用顆粒狀的過氧化鈣粉(水產用)、過硫酸氫鉀復合物粉等。二是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通過適時分塘轉移大規格蝦、增加商品蝦出塘等措施,合理控制商品蝦存塘量和養殖密度。操作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存塘蝦受傷或產生應激反應。三是合理投喂。根據實時天氣狀況、蝦蟹生長攝食狀態進行科學投喂,避免過量投喂造成養殖環境污染,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并補充鈣及微量元素。
1.4.4 捕撈銷售
7月底到8月中旬,池塘的南美白對蝦用地籠開始起捕,利用南美白對蝦在夜間或凌晨喜歡沿池邊群游這一生活習性,在養蝦池四周設地籠捕撈。這樣捕撈對蝦毫無損傷,利于保證蝦體鮮活生猛,提高商品價值。9月底10月初水溫低于16℃前,羅氏沼蝦可以采用地曳網(大拉網)收蝦、排水捕蝦、干塘捕蝦方式將余下捕凈。
2 結果
2.1 生長情況
據觀測,對蝦通常在每個月的農歷初一和十五出現蛻皮高峰。在蛻皮高峰來臨之前,南美白對蝦異常活躍,圍塘游動。另外,在養殖期間如添加新鮮的淡水,并保證有充足的溶解氧、合理的養殖密度、水質環境穩定、高效優質的飼料以及科學投喂,其生長很快,而且體質健壯、蛻殼正常,蛻殼時間縮短。對蝦的生長情況受到水溫、鹽度、溶解氧和食性等多個環境因素的影響,通過每隔15 d抽樣檢查一次對蝦的長速,見表1,以此調整投喂量。
2.2 經濟效益
經3個月養殖,畝投放南美白對蝦3萬尾/畝,長成均重16.7 g/尾,畝均收獲對蝦320.6 kg,成活率64%;畝投放羅氏沼蝦3 000尾/畝,長成均重50 g/尾,畝均收獲羅氏沼蝦121.5 kg,成活率81%;按照市場價,南美白對蝦40元/kg,羅氏沼蝦60元/kg,共收入20 114元,畝投入10 130元,其中南美白對蝦苗種780元、羅氏沼蝦苗種400元、飼料5 300元、藥品750元、人工1 100元、水電600元、地租1 200元,畝純收益9 984元。
3 分析與討論
南美白對蝦主養池塘混養羅氏沼蝦的方法,實現了一種低風險的養殖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具有極大的市場推廣價值。養殖過程中需要把握好3個原則,一是不同發育期幼體要求餌料的顆粒大小不同,應在對蝦生長的不同時期選擇不同顆粒的配合飼料;二是要適當增加投喂次數,增加投喂次數可以降低飼料轉換系數,避免飼料長時間接觸水,導致營養物質流失,從而提高南美白對蝦的生長和存活率;三是采取分批捕撈、適時上市,先用地籠捕撈南美白對蝦,再用拉網、排水等方式捕凈羅氏召蝦。
南美白對蝦產量較高,但容易發病,成活率較低,市場價格不穩定;羅氏沼蝦抗病能力強,成活率較高,價格相對較高,但生長較慢,池內通過套養的羅氏沼蝦,可捕食發病和瀕臨死亡的南美白對蝦,降低南美白對蝦的發病率,從而降低養殖風險。南美白對蝦在北方淡水生長成活率通常在60%~70%,套養羅氏召蝦雖可以提高養殖成功率,降低水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因素造成的影響,但南美白對蝦的疾病控制和成活率的提高依舊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遲向輝,劉金鵬.南美白對蝦養殖綜合防病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24(5):64-66.
[2]郭水榮,孫逢明,陳凌云,等.南美白對蝦與羅氏沼蝦淡水池塘混養試驗[J].科學養魚,2017(1):33-34.
[3]章秋虎,卜利源,韓鈳,等.南美白對蝦與羅氏沼蝦生態混養技術[J].中國水產,2018(8):97-100.
[4]閻平.夏季養魚水質調控與飼養管理[J].農村新技術,2024(7):33.
Experiment on mixed cultur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in the main pond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LI Guojing1, SUI Chengcheng2, HU Bin1, ZHENG Bing1
(1.Yutai County Fishe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Jining 272300, Shandong China; 2.Yutai County Commercial and Trade Service Center, Jining 2723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mixed culture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in the main culture pond is an efficient culture model,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outhern provinc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is model in northern China, the experiment of mixed cultur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in the main pond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lobster breed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was carried out in 2023 in Yutai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The total yield of the two kinds of shrimp is 442.1 kg per mu, the average output value per mu is 20 114 yuan, and the benefit per mu is 9 984 yuan, and the higher economic benefit has been achieved, 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has popularization value in the northern region.
Keywords:Litopenaeus vannamei;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pond; polyculture
作者簡介:李國敬(1987-01),男,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養殖學。E-mail:3464307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