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重慶市江津區永興鎮,在層巒疊翠、景色宜人的大圓洞景區前,一條從4.5米拓寬到6.5米的平坦大道,為景區帶來了更多客流。兩米寬度的變化,改變了村民口中“游客來了好是好,但坐車還沒走路快”的窘境,也方便了數千村民的出行。
這一段道路的升級,得益于江津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人大代表們將“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票決為當年的區級民生實事重點項目。
近年來,重慶全面鋪開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通過群眾按需“點單”、代表票決“選單”、政府依法“領單”、人大跟進“查單”的形式,推進“民生所盼”成為“施政所向”,把一件件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嵌入制度體系,真正把實事辦到老百姓心坎上,走好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路徑。
源起 民生實事群眾點單
“完成14.02萬平方米城市棚戶區和28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總票數182票,贊成159票。”
“新建10座公廁,建成10座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總票數182票,贊成146票。”
……
2015年1月30日,在重慶市南岸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隨著唱票環節結束,主持人宣布16條備選項目中,票數前10的事項被確定為南岸區2015年度擬辦理落實的重點民生實事項目時,全場掌聲雷動。
區級年度民生實事怎么定?早在10年前,南岸區就用一次人代會給出了飽含民意的新答案。
過去,各地黨委和政府確定了一定時期內要優先解決的民生實事后,便會直接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請人大代表審議,審議通過后就著手辦理。2015年南岸區人代會上,卻增加了新的一環——由人大代表現場票決,“拍板”哪些事項能成為民生實事項目。
為何要這樣變?
在2014年南岸區人代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每年辦理哪些民生實事,不能完全由政府說了算,要充分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尊重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這一意見得到了南岸區委、區政府及區人大的高度關注。
對此,南岸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此前的民生實事在事項的選擇、辦理工作的推動、辦理結果的評價等方面,還缺少必要的公開和監督機制,老百姓的知曉度不高,不能充分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
為了讓民生實事項目的決定和實施更加貼近老百姓的訴求,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南岸區人大開始了票決民生實事項目的構想。在2014年10月,南岸區人大就開始著手起草《南岸區年度重點民生實事監督辦法》。
2015年1月26日,南岸區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重慶市南岸區年度重點民生實事監督辦法(試行)》,對年度重點民生實事的征集、表決、辦理、監督及辦理情況考核等都作了相應規定。這一舉措開了重慶之先河,在年復一年的票決中,這項制度也日益完善,票單上通過的項目順利轉化為一個又一個暖民心的行動。
這就是重慶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最初的模樣。
在重慶,早早開始探索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的,不單局限于區級層面。2014年,重慶市梁平縣(現梁平區)云龍鎮摸著石頭過河,同樣探索起鄉鎮一級的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2015年,云龍鎮出臺了《云龍鎮人大對政府重點推進民生事項征求意見實施辦法》,規定由人大代表對上一年民生工作完成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同時確定新一年的重點民生事項,成為全市第一個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的鄉鎮。
此舉一出,為民辦事更加成為常態,成效十分顯著。
開局順利,未來可期。無論是南岸區還是梁平區云龍鎮,其先行先試、大膽創新,都為這一制度的開花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鋪開 票決制度三級貫通
“我們什么時候也能舉辦‘村BA’,讓業余生活更豐富?”
2024年11月,在江津區支坪鎮代表之家,村民的頻頻發問,引起區人大代表馬春霞的關注。她注意到,當地群眾在精神文化方面有較高的需求。
群眾有呼,代表有應。當江津區開展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征集時,支坪鎮代表之家提出了“舉辦群眾文體活動”項目,建議多舉辦市民誦讀大賽、籃球比賽等群眾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江津區人大收集到這一項目線索后,經區委、區政府研判分析、征求意見,最終該項目被確定為2025年度區級民生實事候選項目。在2025年1月15日召開的江津區十八屆人大七次會議上,這一項目也被票決為今年的民生實事項目。
在江津區,民生實事項目的高質高效實施很有保障。
“我們每年專門有15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民生實事項目的推進和辦理。”江津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江津開始推行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選)制以來,如今已形成征集、初定、審議、票決、實施、監督、評估的全鏈條機制。不僅如此,在1500萬元專項資金的撬動下,江津每年還能再拉動各方資金5000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江津區實現了區、鎮街兩級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工作全覆蓋,實施農村安全飲水、生產便道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等民生實事項目399件,投入財政專項資金3.92億元,惠及群眾100余萬人次。
當票選來到鎮街一級,現場更加生動熱鬧。
2024年3月29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民生實事報賬會”在重慶市渝北區回興街道黛瑰苑廣場進行。臺上“報賬”的是2023年民生實事項目辦理負責人,臺下評議的是區人大代表、街道議事代表和當地群眾。
所謂民生實事報賬會,就是民生實事項目負責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告項目辦理情況及成果,報賬后,現場群眾作出評議,再由區人大代表、街道議事代表對辦理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并現場向群眾公布評價結果。同時,報賬會上還要票選當年度的民生實事項目。“報賬會就是把街道工作完完全全呈現在老百姓面前,是真真正正的家門口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渝北區人大回興街道工委主任聶爽說。
渝北區回興街道議事代表、科蘭路社區居民陳茂秀對這一制度連連稱贊。“以前寶桐小學周邊‘臟亂差’,圍墻也是爛的,急需整改。我提出后,這件事被納入民生實事項目,很快就被解決了!”陳茂秀笑著說,“現在,每當經過學校的新圍墻,我都會想到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勞,感到非常自豪。”
“民生實事怎么干,交給群眾說了算;實事辦得行不行,報給群眾評一評。”聶爽表示,人大回興街道工委將繼續辦好民生實事,努力把“民生清單”變成“幸福賬單”。
近幾年來,全市范圍內,區縣、鄉鎮兩級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多點開花,改革正當其時。
“確定和實施民生實事項目,應當切合實際,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體現普惠性、基礎性、公益性”“票決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由大會主席團將民生實事正式候選項目提請大會全體會議差額票決,差額比例不低于應選項目數量的五分之一”……
這是2024年11月28日,重慶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的《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區縣鄉鎮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的決定》,將民意征集機制、審議票決程序、監督評議機制等進行了規范。這也意味著票決制在重慶有了制度保障,正式進入了法治化時代。
2024年,重慶市38個區縣、770個鄉鎮已全部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分別票決出459件、6047件民生實事項目,221個街道票選出1546件民生實事項目。
惠民 群眾期盼落地有聲
入夜,重慶市九龍坡區,在重慶謝家灣學校與華潤二十四城2期A、B區的交點上,一座“Y”形天橋飛架其上,華燈璀璨,橋上可愛的梅花圖案若隱若現,橋的三邊將三個方位都聯通了起來。
這是剛剛投用兩個月的謝家灣學校人行過街天橋。此前,原本的天橋僅連接了謝家灣學校一側和華潤二十四城2期A區一側街區,隨著城市發展,這一布局在這繁華一隅已顯得捉襟見肘。
“一方面是學生的安全,住在另一側的學生只能通過紅綠燈過馬路,有時候早上時間緊,有的學生會直接橫穿馬路,這讓老師和家長十分擔憂。”九龍坡區人大專職常委、民生監督辦主任蘇倫介紹,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多,車輛紅燈頻次高,以及上放學接送學生的車多,這條路的擁堵問題也隨之而來,“人車矛盾比較突出,嚴重時,車輛甚至要‘倒灌’到南北大道主干道上去”。
2024年,九龍坡區人代會上,“便民人行天橋建設”項目高票“當選”當年民生實事項目,謝家灣學校人行過街天橋就是改造對象之一。
民生實事項目票決確定后,九龍坡區馬上召開交辦會,由九龍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牽頭這一項目,打表推進。
“新的機制下,我們每個月都要向區人大匯報工程進度,區人大還會不時組織人大代表來監督調研。對我們來說,一方面增加了干事動力,另一方面,區人大的重視和推動,也讓我們的工程建設在各方面更有保障。”九龍坡區城市提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偉倫介紹。
新建的天橋服務了華潤二十四城約2萬戶住戶,以及謝家灣學校5000余名師生。“天橋修好后,我們的老師都要提醒同學們從天橋過馬路,安全系數大大增加,同時上放學疏散的速度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劉希婭說,“天橋上裝飾的元素也與謝家灣學校的校園文化相匹配。這一改變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層面、情緒體驗上的。”
而今,新的天橋不僅大氣美觀,還在每一側都增設了無障礙電梯。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區人大代表,我覺得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需要很多載體來推動落地的,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就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機制,真正反映了民意民情。很多民生實事項目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能想到的,而是群眾踴躍反映出來的。”劉希婭說,在這樣的辦理機制下,群眾更能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小小票單,一頭載著民生,一頭連著民心。正如劉希婭所說,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就是讓民生事項更接地氣,為人民群眾參與重大決策與民主監督提供了科學路徑,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