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秀珍的創作‘完全本土、完全世界’——她的創作都是立足于她自己的經驗之上,而且與中國社會關系密切;同時她的作品有一種當代藝術的‘世界語’,超越了任何本土和全球的對立。”
“完全本土、完全世界”,這是巫鴻2014年對尹秀珍的評語,10年后的2024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呈現大型展覽“尹秀珍:刺天”,巫鴻擔任策展,并強調道:“這場展覽有一個全新的維度,里面有很多從微型到宏觀的跨度,比原來的‘本土’和‘全球’更為宏大。”
自展覽“刺天”啟幕前兩個月起,尹秀珍陸續向公眾發起多場邀請:征集天空顏色的衣服、有故事的鞋子、吹制玻璃留下一口氣的痕跡……這位喜愛“搜盡經歷打草稿”的女藝術家,憑借她對細微日常的銳敏洞察,試圖將每個參與者的氣息織進她的作品中。
展覽“刺天”由一架巨型《飛行器》引入,它由拖拉機、轎車、飛機三個交通工具組裝而成,暗示將農村、城市與世界連在一起。《飛行器》上焊著高達15米的鐵制金屬針,火箭般的《刺天》向4個方向行進,進入玫瑰花窗般燦爛奪目的《補天》:這是尹秀珍用收集的一千多件舊衣“縫補”的“彩天”。2020年年末,尹秀珍曾在香港舉辦展覽“補天”,“蔓延的病毒仿佛把天戳破了個洞”,而她選擇用藝術“修補”天空。
尹秀珍1963年生于北京,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當代藝術實踐。1985年美國當代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在北京展覽,前往觀展的油畫系學生尹秀珍深受觸動,1994年,她決定放棄架上繪畫,轉向裝置藝術。
尹秀珍的創作凝視個體生命經驗,舊衣、舊鞋等印刻個人經歷的私物,常是尹秀珍創作的載體。在早年的代表作《衣箱》中,她將自己30年來穿過的舊衣疊放整齊,放入父親親手制作的衣箱中,最后往衣箱里灌入水泥封存起來。舊衣被置于箱中,仿佛記憶凝固成一個器皿,成為時代的紀念碑。
“衣服是人的‘第二張皮’。”幾十年間,尹秀珍收集來自不同國家無數人的舊衣,陸續創作了《內省腔》《緩釋》《木馬》等多件代表作。承載個人記憶的舊物經由她的組合拼貼,勾畫出一幅幅時代更迭中的集體剪影。
展覽“刺天”借助逾20件材料和語匯各異的巨作,呈現她近年來的哲學思考。創作《1080口氣在上海PSA》時,她邀請了1080個人,讓每人往加熱后的高硼硅玻璃管中吹一口氣,把口封住,賦予呼吸以微妙形狀,她還讓參與吹氣的人留下一條圍巾,懸在那人的“一口氣”上。斑斕的圍巾與清透的玻璃管交織,展覽現場幻化為盡顯生命能量的秘境。“‘爭一口氣’不僅是生理上的呼吸,更表示一種精神上的動力,堅持到底不放棄,代表著人的尊嚴和信念。”
尹秀珍的創作極具實驗性與人文關懷,她以日常物品為載體,將個人記憶、集體經驗、社會變遷織入裝置、雕塑、影像等不同的藝術語匯。在2024年大型個展“刺天”中,從微塵到宇宙,她以勇猛精進的姿態,重啟“天問”的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