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全面提速,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在經濟增長放緩和內卷嚴重的艱難形勢下,“不出海,則出局”的行業共識更為深刻,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把出海作為核心戰略。
大航海時代來臨,中國品牌的足跡正在遍布全球。海關總署2025年1月13日發布數據,2024年全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5萬億元,同比增長7.1%,連續8年保持增長。
更深層次的全球化正在發生。數字化、高科技出海成為新趨勢,從產品和技術出海到產業鏈出海,中國企業出海正在升級產業競爭模式。與此同時,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增大,國際形勢嚴峻,地緣政治博弈加劇,關稅調整、貿易政策調整、個人信息保護法案趨嚴,在此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讓中國企業面臨挑戰。
搭建起中外溝通橋梁的重要性隨之凸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各方經貿合作不斷深入,中外企業家聯合會試圖成為這座“橋”。作為一個全球非營利組織,經過16年的發展,聯合會已成為中外企業聯系的紐帶,是中國商業領袖和國際伙伴緊密聯系的橋梁,協助會員企業將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全球的資源、技術優勢對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將多年的交流合作轉化為經濟成果。
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亞洲博鰲論壇前秘書長、中外企業家聯合會聯席主席龍永圖強調,“中國要長期和國際合作,一定首先要把自己做好,打鐵還要自身硬,使自己具有真正的國際競爭能力。”
面對動蕩不安的國際局勢、競爭內卷產能過剩的國內市場,中國企業表現出堅韌的生命力。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駐華首席代表董斌提到,“在過去的一年,我們學會了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在風險和挑戰中看見機遇。”
在中東的這片熱土上,除了豐厚的石油資源,還有對出海人而言更寶貴的“礦藏”——這里是全球互聯網滲透率最高的地方,在阿聯酋,這個比例高達99%,網購客單價也遠高于美國和歐洲。人均GDP超5萬美元的中東地區,30歲以下人口占比高達60%-80%,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帶來更高的消費品需求。
中東制造業薄弱,消費品依賴進口,數字化的發展讓它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其跨境電商業務快速增長,也吸引了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美團等爭相入場。
海灣國家尋求多元化發展以規避對能源的過度依賴,中國成為其實現經濟多元化轉型的關鍵伙伴。
在部分領域,中東已成為中國商品最為暢銷的海外市場。2024年上半年,中國對中東地區的乘用車出口量達到42.0萬輛,同比增長46.2%,該地區成為2024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19.6%。
2024年5月15日,中阿企業家峰會在阿聯酋阿布扎比隆重開幕,本屆峰會為期5天,匯聚了來自中阿兩國政府及使館重要官員、雙邊知名企業高管、在阿中國跨國公司的區域負責人以及投資人、專家學者及媒體等嘉賓。峰會由中外企業家聯合會與阿布扎比商會聯合主辦,以“把握中阿合作新機遇 ”為主題,聚焦綠色創新、能源安全、科技創新、金融投資、教育行業數字化轉型等熱點行業。
在峰會上,中國駐阿聯酋大使張益明在致辭中介紹了中阿合作的成績——2023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中阿貿易規模接近千億美元大關,阿聯酋保持住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三大工程市場的地位。他認為,阿聯酋繁榮興旺的背后是海灣國家整體崛起,“我們要立足阿聯酋,放眼海灣和全球,用好當地平臺的輻射帶動作用。”

處在產業轉型期的中東,與走向高端“智”造出海的中國不謀而合,讓中國企業成就了矚目的出海成績。
2023年,中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批發零售、制造等領域,2024年主要包括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和能源設施、電子、生物醫藥、游戲產業等領域。
中國企業在中東的重大項目不斷落地。2024年7月,沙特公共投資基金高管訪華,TCL中環、晶科能源和遠景科技將與其合資在沙特建廠,分別制造光伏的硅片、電池片和組件、風電裝備。中東主權基金則主要關注“硬科技”、人工智能產業、能源轉型等領域。
在峰會上,國際能源論壇(IEF)前秘書長、中外企業家聯合會能源礦業專委會主任委員孫賢勝先生表示,在當前的全球能源形勢下,我們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能源安全、能源貧困、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只有通過國際合作,共同制定并實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我們才能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整體來看,中國出口產品的變化正在以“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逐漸替代過去的“老三樣”——服裝、家具、家電。這背后也是中國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的縮影。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7578.3億元,占我國出口總值的4.1%,遠高于2020年的1.5%。“新三樣”出口市場遍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
回顧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之路,從早期依靠低價搶占市場,到如今以技術和品牌走向國際,推動了全球電動汽車的普及,正在實現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使命。2024年11月中旬,我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
汽車供應鏈的發展,也讓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迅速在全球市場崛起。在2023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總量達到203GWh,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的占比接近70%,極大降低了電池成本,產業鏈的成熟發展,以及智能化的成果,推動中國電動汽車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面對汽車行業大重構的競爭格局,被稱作“中國車谷”的武漢經開區,也在加速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武漢經開區集聚了超過80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是湖北省外籍人士最多、外資企業最密集的區域之一,以其“汽車+產業”模式引領新能源、軟件、芯片、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比上年增長60%。
中外企業家聯合會聯合武漢經開區管委會舉辦了“2024中外企業家車谷論壇”,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率百余位歐洲企業家參會。龍永圖作主旨演講,他呼吁,對外開放、互利共贏,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汽車消費市場。2024中外企業家車谷論壇是中外汽車企業的“聚會”,以開放包容、相互學習、平等互利的精神,進行友好交流、深入溝通,相信能結出豐碩的成果,有力推動中法兩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在這個大市場競爭中會產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中國的電動汽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龍永圖強調。在中外企業家聯合會的推動下,武漢經開區連續兩年舉辦中外企業家車谷論壇,連接國內外優質資源,推動湖北武漢更多企業揚帆出海。

法國汽車行業平臺(PFA)主席盧克·沙泰爾認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中法合作源遠流長、基礎深厚,他希望雙方持續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中外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不斷提升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要繼續把我們的技術做得越來越精,在任何情況下都有競爭力,絕不能滿足于現狀,世界上都是你追我趕,我們企業到國外去,也要給國外的人民帶來好處,給當地政府帶來好處,給國外的老百姓創造就業崗位,給當地的政府創造稅收,這樣才能夠在國外站住腳。”龍永圖指出,“走出去是一個方面,我覺得交流還是要雙向的,我們還是要下大力氣引進來,新的技術不斷出現,我們還是要引進國外的資金、國外的技術、國外的企業到中國來,大力改善我們的營商環境,引進更多外資,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在中國經濟綠色轉型的浪潮之下,“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理念”也成為熱詞,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綠色轉型也迎來更多機遇。
2024年,中歐企業家峰會青島論壇已經迎來第六個年頭,也是青島獲批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周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提出ESG倡議20周年。10月21日,2024中歐企業家峰會青島論壇在青島成功舉辦,論壇以“引領踐行ESG理念,共同推進綠色轉型”為主題,與會中外企業家深入思考對話,探尋轉型新道路。
“新全球化條件下,ESG將成為新時代中企出海的‘新船票’。”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外部董事、招商局集團原總經理胡建華在論壇上提到,他從1987年開始便長期在海外工作,是中企出海的見證者。他指出,“中國企業對ESG體系和標準還是初試者”,出海企業要因地制宜推進海外ESG實踐,規范化治理是核心基石,履行社會責任是發展的根本保證,環境保護是生存前提,協同創新是成功之路,ESG將引領中企出海走進2.0時代。
在過去一年,出海的不確定性讓不少企業面臨挑戰。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球共有78個國家和地區舉行了83場全民性選舉,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局勢下,存在地緣政治、政策調整等諸多不穩定因素,甚至出現逆全球化浪潮。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該組織第143個成員。龍永圖在講話中首先分享了中國在入世談判過程中,特別是汽車產業市場開放中遇到的困難及克服困難的過程。他表示,回看中國開放汽車市場二十多年的歷史,證明一個產業的發展只能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才能成功,“閉門造車”的保護主義不是最好的選擇。
面對歷史復雜性,經濟交流開放友好的方式才能實現合作共贏。由中外企業家聯合會主辦的“2024中日企業家峰會”于2024年6月24日在日本成功舉行,龍永圖及七十余位中方機構及知名企業代表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對日本東京、京都、大阪三地進行了為期5天的商務訪問,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公使羅曉梅等出席了峰會開幕現場,峰會內容涉及醫療大健康、金融投資、新能源合作等,為中日合作搭建新平臺。
龍永圖在峰會上的致辭中提到,中國產業的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配套成本低,足以保證中國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競爭能力。中國的綠色能源正在快速發展,這也將進一步降低中國能源的價格,提升中國能源的競爭力。
在醫療大健康領域,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水平的提高,醫療器械市場的需求持續增長,醫療行業出海延伸至醫療器械賽道。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出海,已經從歐美,拓展至中東,再到日韓、東南亞乃至非洲。中日醫療合作也已成為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日企業代表一起在會上探討中日醫療健康產業的合作機遇及創新合作模式。
出海需要高質量人才勇立潮頭,新青年是新時代的后浪。在過去的一年,新青年的力量在出海浪潮中實現接力。
中外企業家聯合會多次支持歐美同學會、埔思匯、高杉會、哈佛中國論壇等優秀青年才俊組織的一系列活動,并于 2021 年專門成立青年委員會,在青島揭牌。龍永圖曾聊起自己的親身經歷,勸誡青年:與人為善、 一技之長、心存感恩。青年的使命得以傳承。

2024年,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青年委員會發起了系列活動,主辦了“2024大灣區科技教育創新峰會”,峰會旨在連接大灣區與全球科技創新教育資源,以新質生產力助力香港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打造國際科創人才聚集高地。本次峰會匯聚了來自政府、企業、學界的五十余位嘉賓,探討香港作為全球科創中心、人才中心,在大灣區發展浪潮下的新機遇、新挑戰,為香港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吸引海外優質青年人才貢獻積極力量。
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青年委員會還與鳳凰網共同發起了全球華人之光人物盛典,這是以全球視野弘揚華人精神的一次重要實踐,旨在展示華商在扎根傳承、創新開拓以及社會責任中的卓越貢獻,關注并挖掘華商新生代。
2024年,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還分別設立了綠色低碳專業委員會、農業食品專業委員會。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為農業食品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美國學者海倫·德雷斯凱曾發表觀點:今天的全球管理者面臨兩項主要任務:一是戰略,二是文化,即如何處理世界各國在文化、傳統和風俗上的差異。
董斌在新年寄語中提到:BE HUMBLE,BE BRAVE, DIALOGUE(謙卑、勇敢、對話)。他表示,2025年,中外企業家聯合會將步入第17個年頭,回望這些年來的風雨、坎坷、堅持和收獲,恰所謂“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他指出,“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對話仍然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皆是如此,便會少了爭執、矛盾甚至是戰爭。對話并不代表認同,但至少給了我們理解的可能。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5年也應該是一個見證不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