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舉報不法官員可以通過官方途徑,也可以通過媒體、網絡,古代怎么辦呢?我們都在電視上看過擊鼓鳴冤的場景,其實,古代真實的舉報遠不止這么簡單。
古代官方舉報官員流程
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會想很多辦法來監督官員的行為,御史監察制,就是一種官方的糾舉、彈劾百官的制度。御史,最初是王室事務總管的屬官,以后逐漸演變為中國專制社會監察官的一般通稱。從秦朝起,中國正式確立了御史制度。秦朝在中央置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官署,共同組成了朝廷機構。御史大夫為副丞相職,位列“三公”,地位顯赫,專管“糾察百官,辨明冤枉”,兼有監察、監督的職能。
漢代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域,每區域設刺史一人。漢朝規定,即使丞相有罪,也由御史大夫按察。西漢末年出現了專門的監察機關——御史臺,這標志著中國專制社會監察制度的基本形成。唐代御史制度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在御史臺下設有臺院、殿院和察院,掌管中央到地方官吏的糾察,參與大理寺審判活動,審理皇帝交辦的貪贓枉法等案件。
元朝的御史臺和中書省、樞密院鼎立,不僅設置的監察官員多,而且品級也高于歷朝。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享有廣泛的職權,專職彈劾百官,辨明冤枉。清朝都察院與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成為國家的最高司法機關。
總體說來,監察官上報彈劾的建議,經長官批準后,就正式提出彈劾,并公布于眾,經過查證后進行懲處,這就是古代官方舉報基本的流程。
最早的意見箱和舉報箱
最早的“舉報”傳說從堯舜時代就開始了。據史籍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讓老百姓提意見的“進善之旌,誹謗之木”。“進善旌”是堯立在大路口的一面旗子,平民可以站在旗子下面向國君進言,旗旁有專人記錄。而舜繼位后,在朝廷前設立了木牌,名叫“誹謗木”,老百姓有批評意見可以寫在這塊木牌上,它也叫“表木”,表示君王要虛心納諫。那時候的“誹謗”,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誣陷,而是“責過失,論是非”的意思。后來,漢代君主又將“誹謗木”改成了“桓木”,這兩樣可算是今天意見箱和舉報箱的雛形了。
漢朝時,出現了我國最早真正意義的舉報箱。據史籍記載,這是由漢宣帝時的名臣趙廣漢創立的。他在今天的河南禹州任郡守時,發現當地土豪結黨營私,魚肉百姓,而民眾敢怒不敢言,更不敢直接到官府進行舉報。他令人制成了一個接受信件的器具,形狀像瓶子,上面有個小孔,可入不可出,就像我們熟知的存錢罐。舉報箱設立以后,趙廣漢便令部下拿到各地懸掛,并張貼告示,鼓勵民眾投書舉報,保證為他們保密。官吏和群眾紛紛寫信反映土豪劣紳的不法行為,趙廣漢根據舉報的線索,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掌握真憑實據后對不法之徒進行了嚴厲打擊,穩定了帝國統治,趙廣漢也因此名聲大振。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