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的風,終于還是從年輕人身上吹向了銀發一族。
最近,一系列“夕陽紅”題材的短劇在社交網絡上爆紅。被網友戲稱“霸總愛上絕經的我”。這些短劇,融合了家庭瑣事與戲劇性情感,仿佛將父母那輩的黃金檔電視劇濃縮至手機屏幕。
有數據顯示,中老年短劇在熱播榜上穩居一席之地,幾乎每期都有它們的身影;而在2024年的微短劇市場中,40至59歲的用戶占比高達37.3%,而60歲以上的用戶也占到了12.1%。再聯想微博上那一組讓人瞠目結舌的數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超500億。原來,平時買菜都要砍半天價的父母們,早已在微短劇充值上一擲千金了。
省吃儉用的中老年,為甜寵短劇瘋狂“氪金”
與傳統的電視劇不同,這些熱播的中老年短劇每集不足三分鐘,集集有爽點的短劇,恰好契合了現代人碎片化娛樂的需求。
“15秒一個小反轉,30秒一個大推進,最后的10秒留一個懸念”,這是短劇的慣用套路。既有緊湊的邏輯,又融合影視的質感。當然了,除了演員的選擇非常接地氣,劇中貼近現實生活的臺詞,和代入感十足的劇情也讓人欲罷不能。
就拿最近爆紅的某短劇來說吧。49歲的女主角,與55歲的霸道總裁閃婚了;婚后老公溫柔體貼,養女孝順懂事。價值7萬多的高定裙子、50萬的百年人參,養女說送就送。至于丈夫,他不僅財力上支持,更是在為女主撐腰的路上越走越堅定,所有給女主使絆子的人,統統得到了應有的教訓。當女主被兒媳一家欺負時,男主如同天降神兵,一聲怒吼“誰敢動她一下試試”。咱就說,代入一下女主的角色,這生活放在現實,擱誰誰不心動。
有位網友曾吐槽自己的爸爸:作為一名邏輯思維嚴謹,嚴肅沉穩的重點高中實驗班教師,沉迷于土味狗血短劇,吃飯追、“葛優躺”追,還時不時咯咯笑。
越土味,越上頭,短劇讓中老年男女集體“淪陷”。過分的是,這些讓人欲罷不能的付費短劇,總是在劇情高潮時突然剎車,非得掏腰包才能繼續追下一集。
如果說年輕人追短劇,還能東拼西湊免費“撿漏”;那么,大多數父母們簡直就是毫不設防,他們沒掌握這種技巧,急于知道劇情發展,通常只能乖乖掏錢。更有甚者,一不小心就落入了自動續費的陷阱,等回過神來,已經花了一筆“巨款”。
沉迷的表象之下,是深層的情感需求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過一個概念,“替代性滿足”。他認為,一個人欲望受阻的話,就會不斷尋找新的目標以求滿足。如果用這個認知,去理解父母,我們或許就能明白,他們為何會被短劇拿捏了。
在短劇霸屏之前,那些長篇的武俠劇和家庭劇,是中老年觀眾的熒幕首選。然而現在,要順利開啟電視并挑選到自己喜愛的節目,已經變成了一項挑戰。
2023年11月,公眾號@五環外就發過一篇文章,直指獨居老人的“智能屏困局”。自從智能電視普及后,很多節目不充會員,根本沒法看。再加上各種復雜的功能和廣告,種種限制下,老人的娛樂權利直接被剝奪。曾經只需要按一個開關鍵就能打開電視看節目的時代,已經翻篇。年輕人遇到智能電視都得舉雙手投降,更何況中老年人呢。于是乎,他們的目光只能轉向其他新興媒介上。
當然,這只是客觀因素,父母們之所以會沉迷短劇,更深層的問題在于他們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2023年,《法治日報》在微博上提到,許多網癮老人屬于“老漂族”:他們來到陌生城市,往往容易“水土不服”。
朋友阿濤的母親就是這樣。她從老家來到大城市,幫助兒子照看孩子。一次偶然的機會,阿濤發現母親每個月的退休金都花在了付費短劇上。盡管阿濤多次勸說,但效果甚微,有時甚至會引發母親的不悅。無奈之下,阿濤查看了家中的監控錄像,試圖找出原因。
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幕幕卻讓他無比自責。原來,天倫之樂只是理想,對于母親來說,大城市的生活,更多的是孤獨、沖突和忍耐。在監控畫面里,母親每日忙碌于照顧孩子、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承擔了家庭的重擔;家中的快遞包裹不斷,但鮮少有專門給母親的禮物;一家人圍坐看電視,看似和諧,母親卻總是蜷縮在角落;由于生活習慣和育兒觀念的差異,婆媳之間的小摩擦時有發生;而自己為數不多的時間,更多地給了妻子和孩子……而家庭之外,大城市的生活空間同樣讓母親感到局促。
回想起母親曾多次表達“自己老了,沒用了”,小心翼翼的樣子,阿濤無比揪心。他逐漸明白,母親是沉默的,不安的。她渴望的是劇中那種有人愛、母慈子孝、付出有回報的溫馨場景。
在年輕人的世界里,精神出口可以是工作、美食、山川大海。而那些年紀大了,逐漸被社會和家庭排擠到邊緣的中老年人,他們的生活卻進入一種停滯狀態。他們年輕時來不及、也沒條件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年老時被空虛、寂寞和渴望裹挾,迫切需要一個出口來釋放這些壓抑已久的情感。此時,短劇恰好成了這樣一個出口,為他們編織出一個個美好的夢境。
霸總短劇或許無腦,但是我們不能無心
最近微博上的一組話題讓人們深有感觸:老年短劇的社會價值是讓老年人有劇可看。顯而易見,目前市場上針對中老年群體的電視劇題材確實稀缺。細心觀察便能發現,中老年人往往還在回顧那些十幾年前的經典老劇。中老年短劇的興起,恰好彌補了這一娛樂空缺。
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里,也在積極推動豐富老年文體服務。除了短視頻創作,還涵蓋了文學、廣播、影視、音樂等內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高質量的中老年題材文娛產品和服務出現。畢竟,每個家庭都有老人,每個人也終將老去。培育好的土壤,終究收益的都是自己。
坦率地說,銀發一族在短視頻領域得到關注是一件好事,但他們的需求不能只被短視頻看到。作為子女,當我們抱怨父母沉迷短劇,先別急著阻止,而是要先反思,我們是不是真的了解他們需要的是什么。
對于父母來說,更多地陪伴和交流,看見并肯定他們的付出,是緩解他們孤獨感和對年老的恐懼的關鍵。只有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況,我們才能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現實生活。
幫助父母尋找性價比高的優質短劇,提醒他們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有空的時候,甚至不妨陪父母一起看看這些短劇,增加彼此間的話題,也不失為一種家庭的樂趣。
作為子女,我們更應該在父母身上多花時間,多傾聽和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畢竟,真正的溫情不在于屏幕之后,而是在每一次真摯對話和相互理解之中。
當現實關系富足了,父母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滋養。父母安好,兒女的幸福才完滿。
摘自公眾號“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