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曾有一只“小貓”火遍了杭嘉湖地區。它就是“半山泥貓”。
據《杭俗遺風》記載:“半山出產泥貓,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無不購泥貓而歸,亦一時之勝會也。”然而在時代洪流的沖刷下,半山泥貓消逝在人們的視野中,為尋找、喚醒這項古老的技藝,楊連珠傾盡了半生心力。
楊連珠與泥貓的緣,妙不可言。她養父曾是杭州半山上塔伏虎院寺廟最后一位當家師傅,因此楊連珠整個童年都是在半山的各大廟宇間度過,其中屢修屢廢卻香火不斷的半山娘娘廟她最熟悉不過,而半山泥貓習俗就源起半山娘娘廟。
“傳聞半山娘娘原為一倪姓女子,以蠶桑為業,家中鼠患好食蠶苗,娘娘便養貓護蠶,可是一只貓只能顧及一面,無法大范圍遏止鼠害,于是娘娘閑暇時便用半山山土和自家井水,手工捏制一只只雙面泥貓放在蠶匾上,效果明顯,蠶花興旺。自此之后,雙面泥貓進一步演化為能消災祛邪、帶來好運的吉祥物,明清時期,各地蠶農就成群結隊,坐船沿運河至半山娘娘廟進香祈福、請購泥貓,用于‘避鼠’,祈求豐收與安康。清朝末年,半山泥貓習俗漸趨衰微。”楊連珠介紹道。
為了保護半山文化,還原泥貓民俗,2002年,楊連珠和倪氏后人聯合了一批民俗愛好者,共同籌建了皋亭文化研究會,經過多年尋找,最終在江蘇無錫的泥人廠中找到了一只原版半山泥貓。楊連珠便在泥人廠住了下來,向手藝師傅求教半山泥貓的做法。
“師傅和我說,泥和模具是兩個最為至關重要的工具。青紫泥具有細膩、堅硬、不易干裂等特點,是制作泥貓的理想材料,但價格高且很難買到,一開始我就自費用石膏制作,所以第一代的半山泥貓都是石膏制成的。后面經多方打聽,我了解到青紫泥的制作工藝,在山泥中加入桃漿、桃花紙、桑樹皮,打碎并反復捶打,才有了黏性極高的優質泥原料。而模具直接關系到泥貓的質量和生動活潑的造型,我們團隊為了展現雙面泥貓的美感,又不想失去原始的古樸韻味,經過多日反復推敲,才確定第一版半山泥貓的整體造型及色彩。”
即使有了模具,但想要做到成品不裂,又要保證圖畫美觀,仍需要下大功夫。半山泥貓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有取泥、踩泥、打泥、模制、修胚、晾干、打磨、描底、彩繪、插貓須等十幾道工序,正因為步驟多,所以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重視三個“細”,細心、細致和細節,一點一點地打磨作品,才能完成最完美的手工塑造,這也就對技藝師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多年過去,半山泥貓已創新到第五代,成為半山民俗特色之一,楊連珠也成了少數幾位能夠制作半山泥貓的師傅。2024年,她被認定為半山泥貓習俗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已近古稀之年的楊連珠看著如今半山泥貓的普及,深感欣慰,“也許半山泥貓的載體是老舊的,但它舊瓶裝新酒,其蘊含的文化與審美至今也有價值,半山泥貓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會堅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