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岳壽偉而言,醫者仁心不僅體現在對患者的關愛與治療上,更體現在對康復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與不斷創新上。因此,他始終致力于康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推動康復醫學向前發展。
For Yue Shouwei, the benevolence of a doctor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care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but also in his dedicated pursuit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refore, he is always committed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and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24年11月19日,一面繡有“德醫雙馨 妙手回春”的錦旗被送到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康復中心主任岳壽偉的手中。這份肯定來自德州農村的劉大爺,他知道岳壽偉每周二會到病房查房,因此天不亮就啟程,乘坐最早的長途汽車趕到濟南,只為親自表達感激之情。
在岳壽偉辦公室的書柜里,存放了多面錦旗,每一面都承載著他對患者深沉的關愛與不懈的努力,更是一種責任和壓力,激勵他不斷創新,為患者解憂。從醫三十余載,他在康復領域深耕細作,不僅實現了多項治療技術的突破,還積極參與國家康復醫學相關文件的編纂、教程的修訂以及政策的調研督導,為推動國內康復醫學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深刻內涵,為無數患者點亮了康復的希望之光。
“不甘心”,發奮苦讀成就業內大咖
岳壽偉,山東大學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康復中心學術帶頭人、山東大學智能康復裝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副總編輯,《中國康復醫學雜志》副主編,《Healthcare and Rehabilitation》主編。先后獲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國科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作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康復醫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岳壽偉的名字在業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一名普通的療養院醫務工作者,到如今的集眾多職務于一身的康復醫學方面的大咖,如此大的跨越源于他多年來的“不甘心”。
岳壽偉是山東臨沂人,從小在農村長大。1983年,他從沂水醫學專科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山東煤礦臨沂療養院工作。對于懷揣遠大志向的他來說,這并非理想之選。在煤礦療養院就職期間,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經過六年努力,如愿考上了中國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系統地學習了康復醫學知識。
因為家是山東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岳壽偉選擇進入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前身)工作。幾年后,他為山東醫科大學申請到了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的碩士培養點,開創了醫院康復醫學專業的先河。考慮到學科的發展和自身工作的特點,“不甘心”的岳壽偉,在年近40歲時,選擇繼續深造。2000年至2003年,通過在第三軍醫大學的學習,他又如愿拿到了康復醫學博士學位,也成為醫院理療科主任。擁有博士學位的他,又為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申請到了康復醫學與理療學的博士培養點。
一路走來,岳壽偉的人生有很多轉折點,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些轉折點,都得益于他多年的埋頭苦讀和繼續深造。“學習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處于怎樣的環境,都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岳壽偉說。
“不敢見”,潛心鉆研解決世界難題
康復治療是針對衰老、慢性疾病、創傷損傷所造成的日常功能受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康復醫學以解決功能障礙為導向,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幫助他們重返家庭和社會為目的。”岳壽偉說。
曾幾何時,頑固性吞咽困難這一病癥,一直是國內外無數醫生頭痛的難題,岳壽偉也不例外。2017年,來自東營13歲的婷婷因腦瘤手術導致頑固性吞咽困難,輾轉多處治療無效后,慕名找到岳壽偉,入院時她非常瘦,已經五六個月沒有正常吃飯了。
“她是個天真活潑,充滿信心的孩子,每次去查房,看到她的病情好轉我很開心。但是當一次又一次嘗試仍然解決不了吞咽難題時,我不敢去看她那雙充滿希望的明亮的眼睛,我心痛、內疚的感覺無以言表。”岳壽偉說,“作為一個醫生,你連孩子‘能吃飯’這樣最基本的訴求都滿足不了嗎?”
那段時間,岳壽偉壓力很大。康復科先前也接收過類似吞咽困難的病人,在常規訓練無效的情況下,最終不得不采取了胃造瘺(通過腹壁切口將管道放入胃腔,以輸入營養液)。
絕不能讓一個13歲的孩子,天天帶著管子去上學!學醫多年,岳壽偉堅信,醫學肯定有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翻閱大量資料,咨詢解剖學、麻醉學、消化內科學、耳鼻喉科學等專家,反復研究論證,他最終確定采用球囊造影聯合CT引導環咽肌肉毒素注射來給婷婷治療。
“注射后第5天,她就能自己喝牛奶了,第7天就能吃包子了,她慢慢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后來她給我們發來照片,還害羞地說‘都不好意思發照片了,因為長得太胖了’。”時隔多年,岳壽偉說起來,依然難掩心中的激動。在他看來,這個治療方法并不困難,但卻是世界首創。
目前,除山東省的患者外,已有來自北京、河北、遼寧、江西、山西、河南、湖南等省份的100余名吞咽困難患者慕名前來治療并康復出院,免遭長期留置胃管或胃造瘺的痛苦。其中,年紀最小的11歲,最大的82歲。送錦旗的劉大爺家36歲的獨子,就是經過岳壽偉治療康復的吞咽困難患者。“兒子是我們家的頂梁柱,我還有小孫子,岳教授治好了他,就是救了我們一家人。”劉大爺說。
“不止步”,創新技術造福患者
何為醫者仁心?對于岳壽偉而言,醫者仁心不僅體現在對患者的關愛與治療上,更體現在對康復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與不斷創新上。他深知,康復醫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因此,他始終致力于康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不斷推動康復醫學向前發展。
在煤礦療養院就職期間,岳壽偉接觸的很多煤礦工人都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多年前他就開始開展腰椎間盤突出癥快速牽引治療。在治療中,他將臨床與科研相結合,創新性地應用斷層解剖技術研究快速牽引,改變了多年來臨床應用“人工拉壓復位法(快速牽拉)”治療后絕對臥床休息、住院治療的傳統做法,只需門診觀察1小時即可,療效顯著,減輕了患者負擔。他提出的腰椎快速牽引治療參數已被寫入多部、多版教材中,被國內千余家醫療機構采用。
曾經,一個40多歲、開長途貨車的司機慕名找到岳壽偉,想要接受腰椎多方位快速牽引治療。當時,該司機的病情有點嚴重,疼得檢查床都爬不上去,岳壽偉擔心治療效果不好,建議他直接做手術。
“當時他不想手術,他說剛開大車不久,為此把家里所有積蓄都投進去了,做手術需要休養一兩個月,他跑的那條線會被別人頂替,一家人就吃不上飯了。”岳壽偉從農村長大,對司機的無奈和壓力非常理解。岳壽偉頂著壓力,精心設計方案,親自對他牽引治療。治療后,司機的病情逐漸好轉,工作幾乎沒有耽誤,岳壽偉還教給他一些訓練方法和日常開車的注意事項,盡量避免復發。
“他的工作保住了,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著落,日子越過越好,我很欣慰。后來他也經常帶病人來找我看病。”岳壽偉經常教育學生,要懂得病人的疾苦,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去定制治療方案。
在當下康復醫學快速發展的年代,面對日益多樣化的醫療需求,再加之康復科的覆蓋面之廣,治療所涉及的學科往往多且廣,這也對醫生及治療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康復醫學已經成為岳壽偉的一種信念,那么,新技術新業務便是康復醫學發展的支撐,創新與突破則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岳壽偉的目標是能夠給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康復健康服務。這就需要進行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為此,他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