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發放餐飲、文旅消費券累計額度達1600萬元;海南三亞投入7450萬元開展消費券促消費活動;廣州陸續發放1億元“食在廣州”餐飲消費券……年初,多地持續發放消費券,“真金白銀”點燃消費熱情。然而,部分緊俏消費券竟被“黃牛”非法“截胡”,在網絡平臺上淪為倒賣套利的工具。
消費券作為刺激經濟、惠及民生的有力工具,覆蓋餐飲、文旅等多個領域,在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繁榮層面釋放著“四兩撥千斤”的效應。然而,“黃牛”的介入讓消費券變了味兒。“黃牛”的搶券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借助外掛軟件,提前設置定時自動搶單;有的通過模擬搶單指令,繞過驗證碼與平臺防御系統,直接向后臺提交數據;更有甚者,與不良商家勾結,通過虛假消費騙取補貼。
在搶券大戰中,普通市民熬夜“掐點”,常常空手而歸;而“黃牛”卻在網上公然標價售賣,大發橫財。若對“黃牛”的肆意行徑坐視不管,放任“大眾福利”被少數人惡意利用,演變成謀取私利的工具,其危害將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不僅會讓政府的財政支出打了水漂,更會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秩序,削弱大眾對政策的信任。充分正視“黃牛”行為的危害,強化網絡交易環境的安全保障,不僅事關每一位公民的切身權益,更是維系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支撐,遠不止消費券被倒賣時的“價款”那么簡單。
需要強調的是,倒賣消費券已然觸犯法律紅線。消費券本質上屬于有價票證,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倒賣有價票證屬于違法行為,將面臨行政處罰;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
面對這一情況,多地政府與相關部門迅速行動。上海警方成功破獲兩起涉消費券違法犯罪案件,抓獲多名“黃牛”;四川等地也持續加強對消費券發放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黃牛”搶券等不法行為。
利益面前,仍有“黃牛”頂風作案。一方面,部分“黃牛”法治觀念淡薄,難以抵擋高額利潤誘惑;另一方面,當前針對“黃牛”行為的懲處力度不足,且此類非法活動技術門檻低。“黃牛”主要靠外掛軟件搶券,或用模擬IP地址修改定位。相關軟件在網絡平臺公然售賣,還能輕松繞過監測完成核銷。
顯然,斬斷“黃牛”伸向消費券的手,還需多維度發力。利用技術手段搶券的,應在法律中明確界定其為不正當競爭或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的行為,以便實施更精準的法律制裁。對于涉及金額巨大、情節特別嚴重的“黃牛”,如組織大規模倒賣消費券的團伙,或長期通過非法手段獲取并倒賣消費券且金額達到一定數額的,應依法進行刑事立案。
雖說消費券本可無償領取,審查的成本也應該考慮,要強化對消費券發放及使用的全流程監管。領取環節,需嚴格審核領券用戶的身份信息,確保真實有效。針對大額消費券等特殊券種,可推行實名登記制度,防止冒領。在用券時,明確身份驗證要求,運用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技術,杜絕隔空刷碼等違規行為。
此外,發放平臺也需不斷升級技術監測與風險防控手段。比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時監測消費券的領取和使用頻率,建立實時預警系統,一旦發現賬號異常,立即暫停其領券和用券權限。同時,消費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黃牛”的誘惑,拒絕參與消費券轉賣。只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讓消費券“落袋為安”,真正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