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提出旨在減少作業量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實現初中生物學教學的提質增效,建立優化作業設計,靈活設計生活化、社會性等實踐類作業,發揮作業在復習鞏固和能力拓展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學生的科學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物學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希望對教學水平提升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雙減”;初中生物學;實踐性作業
初中生物實踐性作業設計在延伸課上教學內容及鞏固基礎知識、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等方面的價值突出。但作業設計不能千篇一律,需要教師立足“雙減”政策的要求,指向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教學內容和學情等決定性要素合理進行作業設計,以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基于生命觀念素養培育的實踐類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營造高效開放性的學科氛圍,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生命觀念素養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后的觀點,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或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也是學生看待生命世界的態度及價值取向等方面的體現。
例如,學習了“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與“膳食指南和食品安全”的內容后,教師為了讓學生將生命觀念內化于心,布置“孕媽媽”體驗的實踐類作業。學生在腰間綁上適當重量的大米,完成一天的打掃衛生和寫作業等活動,記錄自己的生活體驗。此類作業能夠讓學生體會家長的辛苦,感受母親的生活角色,正確看待生命的誕生,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記憶。在此基礎上,教師布置“詢問母親懷孕的感受及孕期你不知道的事情”等采訪類作業任務,讓學生對胚胎發育等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通過設計采訪等活動,結合文本內容與家長一起回顧胚胎發育的過程;親子回憶那段美好的時光,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促進家校合作共育。學習了膳食營養的相關內容后,布置為家人設計一日食譜的作業任務。學生結合“膳食指南和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根據家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等差異,合理設計一日食譜,需要在食譜中標明食物量等信息。在實踐類作業中,學生通過行動感知合理膳食與食品安全,有利于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更有利于突出對生命的敬畏和珍視等育人價值。
為優化實踐類作業設計,實現學生生命觀念素養培育的潤物無聲,需要突出作業的生命觀念特征,契合學生的成長規律,符合學科的育人價值。作業的情境維度涉及孕媽媽體驗、孕期父母感受、胚胎發育、合理膳食等方面。作業的活動維度包括體驗孕媽媽的一天生活、設計問題和采訪父母、故事分享、為家人設計食譜等。作業的素養維度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即精卵結合孕育新生命,對生命產生敬畏;習得胚胎發育的歷程和父母的不易;可闡述胚胎發育的過程,建構生命觀念;結構和功能觀的習得,社會責任素養的提升等。
二、“雙減”背景下基于科學思維素養培育的實踐類作業設計
科學思維是指基于邏輯和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的生物核心素養,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靈活運用各種思維方法思考驗證所遇到的生物學問題。教師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素養,契合“雙減”政策在培育學生學習自主性和高階思維等方面的要求,能夠幫助學生由淺到深的構建生物理論體系。
例如,為了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的實驗,圍繞“為什么母鼠喜歡聚集在石頭下或者陰暗的地方?光會影響母鼠的分布嗎?”的問題,提出“母鼠適應于黑暗的環境,光線對其分布有一定的影響”的假設。實驗步驟是將10只母鼠緩慢放入紙盒盤中,紙盒去蓋,分別用玻璃板與黑紙板各遮蓋紙盒盤一半面積;靜置2分鐘,隔一分鐘統計一次在明亮與黑暗處的母鼠數量;觀察10次,記錄實驗結果的表格內容。學生通過實驗得出“母鼠適于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對動物有影響”等結論。鼓勵學生在線上質疑,包括“為什么取多組實驗的平均值”等問題,教師線上解答疑惑。教師提醒學生在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在選取母鼠時,應選取大小相同、生長狀況一致的母鼠,應選取較多數量的母鼠進行實驗,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加真實可靠等。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多種思維方法的講述,布置有利于鍛煉學生對多種思維方法熟練運用的實踐類作業,突出生物學科實踐性強等特點,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思維的靈活性與嚴謹性等,逐步形成科學思維體系。
三、“雙減”背景下基于態度責任素養培育的實踐類作業設計
態度責任素養是通過成長最終要在社會中實現個人的價值,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家國情懷、技術運用。“雙減”政策要求核心不僅需在整合教學過程中滲透,也需要在課后作業中體現出來,以提高作業質量與學生的素質,拓寬作業維度。
如學習了“營養和健康”相關的內容后,為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基礎知識的層面,涉及傳統美食、社會熱點、科學體驗等作業內容;在社會調查的層面,涉及食品安全和齲齒的發生等作業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在科學探究的層面,包括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等作業內容;在跨學科實踐活動的層面,以生物模型制作的作業內容為主。一是教師可結合當地人文特色設計基礎知識作業,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是養成正確的健康意識和科學態度的保證。如圍繞當地著名菜系,研究油漬的主要成分、挑食會引起哪些疾病等選擇題,讓學生在領略舌尖上的美味與身體健康關系的同時,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二是從社會熱點話題切入科學體驗,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周活動,通過科技館內的“消化工廠”展品,直觀地感受到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觀摩模擬場景后深入理解課堂所學的知識。三是開展社會調查,設計開放型作業。學生充當食品安全質檢員的社會角色,調查超市的包裝食品,對食品安全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在預防齲齒的問題上,設計調查中學生齲齒發生情況的作業,分析產生齲齒的原因,突出齲齒的有效預防辦法,讓學生在行動中落實社會責任感。四是根據新課標與雙減的要求,設計實驗探究作業。如通過實驗探究淀粉在口腔中化學消化的原理,學會觀察事物變化的本質,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發展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五是促進課程整合,設計多學科融合類的單元綜合性作業。如消化器官模型制作的課外跨學科拓展實踐活動,思考“消化器官功能異常會給身體帶來哪些疾病?”等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生物知識,將視野從學校轉向整個人類社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態度責任意識等綜合素養。
生物學實踐類作業的設計需突出層次性等特點,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需求。教師及時點撥和點評學生的作業情況,使其始終維持高漲的學習熱情。需突出開放性的特點,結合傳統美食、社會熱點、科學體驗等維度的內容,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其思考并掌握基礎知識的要點,又可以讓學生養成健康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四、“雙減”背景下基于探究實踐素養培育的實踐類作業設計
課后延續課上的生物實驗,能夠持續提升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尤其是課后自主制作趣味性實驗或改進實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實驗的快樂,如發酵酸奶、饅頭實驗、面包或橘子發霉實驗、調查公園中的動植物實驗、探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酵母菌發酵氣球膨脹、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等實驗。
例如在學習了“種子的萌發”這部分內容后,學生對種子成長的條件已經有了全部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性實驗,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分組,每組選擇一種種子進行種植。分組完成后,每個小組要制訂一份詳細的種植計劃,包括種子的選擇、土壤的準備、種植的時間、光照和水分的控制等方面,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種子生長的全過程。之后,按照教材中的方法進行實驗種植,并時刻關注種子的生長情況,學生可以每天記錄種子的生長狀態,包括發芽的時間、生長的速度、葉片的顏色等,并在過程中做好觀察和對比,通過不同種植方法的對比讓學生了解種子生長的影響因素。實驗結束后,每個小組可以展示自己的種植成果,并分享在實驗過程中的心得和體會。最終得出結論,即種子發芽需要有適宜的光照,但光照要適宜,光照太強會曬死種子,光照太弱不利于種子產生光合作用;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分,水分過多會泡死種子,水分過少會讓種子缺水后干死;種子發芽需要合理控制溫度,溫度過高會讓種子熱死,溫度太低種子就會冷死;種子發芽需要有空氣流通,但該因素的影響沒有光照、水分、溫度因素的影響大。相對來說,空氣流通的影響較小。學生掌握了實驗的原理,可結合自己的理解,利用周圍的生活物品簡化實驗,通過簡單的實驗即可驗證課上復雜實驗得到的結論。為了進一步驗證“種子的發芽”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驗證“種子發芽是否需要陽光?”在傳統觀念里,植物的生長自然是需要光合作用,但種子的發芽究竟是否需要陽光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兩個盒子,一個是透明的盒子,一個是不透明的盒子,將同樣的種子放在不同的盒子中,保證除了盒子透明度不同其他外界因素一致,開始實驗。經過實驗得出結論,種子的發芽與陽光關系不大,但有陽光照射的種子生長得會更好一些,但沒有陽光照射的種子也會發芽。如有學生奇思妙想,課后自主完成了“檢驗種子是否有生命”的趣味小實驗,利用種子萌發的方法檢驗種子是否有生命。需要準備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可以是各種植物的,在準備種子時,應確保種子都是新鮮的,沒有受到病蟲害的侵害。此外,還需要準備一些基本的實驗工具,將種子放入透明玻璃杯中,加入足量的水,使種子完全浸泡在水中。然后將玻璃杯放置在溫暖且陽光充足的地方,讓種子充分吸收水分,在浸泡過程中,可以觀察到種子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種子會逐漸吸水膨脹,表皮變得飽滿,顏色也會有所變化,這是種子生命活動的初步表現,說明種子正從休眠狀態中蘇醒。將浸泡好的種子取出,用紙巾或棉花包裹住,然后放入一個溫暖濕潤的環境中,每天保持紙巾或棉花的濕潤,并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記錄下種子的發芽時間和生長情況。有些種子發芽速度較快,通常在幾天內種子就能發芽,而有些種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通過觀察不同種子的發芽情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種子的生命力和生長習性。這樣的小實驗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好奇心和興趣,通過參與實驗過程,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魅力。
五、結束語
“雙減”政策是生物作業實踐類作業優化設計的現實要求,而學科核心素養是布置作業的最終目的所在。為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需要教師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合理設計作業,使其在開放性的氛圍中深度學習并快速發展素質。
【參考文獻】
[1]溫建紅,吳致光.“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要素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3(3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