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深度思考、深度學習都強調學生學習應由淺入深,是新課標對學科教學提出的深化改革要求,對于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有著重要價值。音樂課堂上,圍繞如何引導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深度學習提出“樂思慧賞”理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旨在調動學生對音樂欣賞學習的積極性,在于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助力學生構建音樂知識體系。
【關鍵詞】樂思慧賞;音樂欣賞;深度學習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音樂課堂教學需要轉變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音樂深度鑒賞的樣態。所以,音樂課堂教學實施要點包括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舊知識結構,激發學生的音樂聆聽鑒賞興趣;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音樂表達的思想、意蘊,引導學生深度鑒賞音樂作品;通過實踐性的音樂鑒賞活動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音樂欣賞中的“樂思慧賞”
(一)概念界定
樂思慧賞——“樂”有雙重含義,(le)快樂,(yue)音樂;“思”,思維;“慧”,智慧;“賞”,音樂鑒賞。樂思慧賞是一種教學主張,通過引導學生從音樂鑒賞中感受樂趣、思考音樂表達的思想情感,達到深度音樂欣賞的教學目的。這也是一種教學流程,先讓學生從音樂鑒賞中感受到樂趣,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再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表達的思想、意蘊,達到符合新課標核心素養要求的教學效果。
(二)提出原因
“樂思慧賞”理念提出的原因在于傳統音樂課堂側重于技能和理論傳授的“被動學習”,學生缺乏對音樂深度的體驗、理解、遷移運用,導致學生未能從音樂鑒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未能真正用耳朵和內心感悟音樂表達的思想和意蘊,音樂教學效果較差。《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四項核心素養,其中第一項是審美感知。音樂課程中進行審美感知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從音樂作品中發現美、感知美,學生從中感悟音樂表達的思想、意蘊。審美感知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學生需要在音樂鑒賞課堂上進行深度學習,真正通過聆聽和思考去感悟、理解音樂究竟表現了什么,又是如何表現的,達到提升音樂核心素養的結果。
(三)實施要點
“樂思慧賞”理念的提出和應用,需要與音樂課堂上所欣賞的音樂作品關鍵特征相結合,圍繞音樂作品的關鍵特征設置“樂思”和“慧賞”教學環節,落實教學實踐,推動學生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樂思慧賞”音樂欣賞的深度教學理念架構
(一)深度學習理論
早在20世紀60年代,教育學者布魯姆就提出淺層思維學習、深層思維學習的概念。他認為停留在知道層次上,只能夠機械地使用、提取表面特征的思維活動屬于淺層思維學習。而對各項知識形成綜合性理解,能夠獨立分析和應用的思維活動屬于深層思維學習。簡單來講,深度學習就是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思辨、創造性思考、遷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對新知識、新事物進行加工融入舊有認知體系,解決問題或做出正確決策。
(二)深度教學架構
深度教學架構從深度學習理論上誕生而來,旨在推動實現深度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深度教學并非大量增加知識容量或增加知識點難度,也不是簡單地對知識點進行拆分重組,而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搭建起認知體系,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索。深度教學主要有三個步驟:一是通過各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滿足感,產生想要繼續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對知識點進行準確處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三是隨著學生學習實踐經驗的豐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成長。深度教學的發展與課堂實踐密切結合,具有較為明顯的學科性質。要想實現樂思慧賞需要抓住音樂學科的特點,探究音樂欣賞中究竟如何“樂”、如何“思”、如何“慧”、如何“賞”,如何與大單元等新課標教學內容進行統整,切實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
三、基于“樂思慧賞”的音樂欣賞的深度教學策略
(一)把握作品關鍵特征,為“樂思慧賞”打基礎
音樂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度學習和欣賞,需要在音樂作品的諸多音樂特點上做取舍,把握作品的關鍵特征進行深度教學,避免面面俱到反而無法深入。在音樂欣賞課開始前,教師應深入解讀音樂作品,抓住音樂作品的關鍵特征,圍繞關鍵特征設置趣味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樂思”和“慧賞”,促進深度學習。以人教版三年級音樂下冊的《春》為例,這是一首充滿了生氣、華麗、灑脫、歡快春天氣息的回旋曲結構音樂作品,作品采用E大調、4/4拍。教師將《春》作為音樂欣賞課程的欣賞對象時,需要深入音樂作品,從音樂特點和音樂本質上去抓作品的關鍵特征。這首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夠給聽眾帶來充滿了生氣、華麗、灑脫、歡快春天氣息之感,是因為于歡快的節奏、跳音重音的使用及旋律的上行跳進和下行級進,共同呈現出“快—慢—快”的回旋式結構樂曲特征,應和十四行詩“眾鳥歡唱—暴風雨咆哮—烏云消散鳥兒再次歡唱—牧羊人和狗都睡了—少女和牧羊人翩翩起舞”的情節和情緒過渡。所以,音樂教師抓住整個樂章的歡樂節奏;貫穿樂章的跳音和重音;第一樂段結尾的上行跳進和第三樂段結尾的旋律下行,作為音樂作品《春》欣賞的重點。并圍繞以上三點設計“樂思”“慧賞”欣賞活動,引導學生從音樂特點去探究音樂本質,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作曲家如何用旋律、節奏來展現心中的十四行詩。
(二)設計趣味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樂思”
音樂欣賞活動應有趣、有梯度,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實現音樂欣賞課程的“樂思”。教師選擇《春》的作者維瓦爾的十四行詩中反復出現的“鳥”作為趣味音樂欣賞活動的抓手,組織學生模仿小鳥拍打翅膀邊聆聽音樂邊律動,感受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變化,體會音樂作品中描述的春天情境。一是聆聽音樂,跟隨音樂作品自由想象春天的情景;二是用四分音符節奏和八分音符節奏分別演繹音樂樂段,讓學生模仿小鳥跟隨節奏拍打翅膀,切身感受哪一種節奏顯得樂段更歡快;三是《春》的第一樂章中有一處旋律突然上升,接續上行跳進,讓學生說一說這一處旋律聽起來容易讓人想到小鳥怎么樣;四是這一處旋律中還有兩個音連在一起,后面旋律突然上升,聽起來像小鳥在做什么;五是引導學生從慢到快聆聽音樂旋律,模仿小鳥拍打翅膀跟上節奏哼唱;六是引導學生反復聆聽、哼唱音樂作品,鼓勵學生找一找樂曲中還有沒有讓旋律如此歡快、充滿生氣、灑脫的原因。在整個音樂欣賞活動中,全程以模仿維瓦爾十四行詩中小鳥為線索,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對比、感受旋律節奏中隱藏的玄機,理解《春》如此歡快、有生機的原因;全程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過程中思考維瓦爾為了讓音樂變得歡快、有生機究竟使用了哪些音樂知識,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回溯樂理知識。在整個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慢到快的階梯型活動流程,引導學生模仿小鳥拍打翅膀的動作從感受春天到想象春天,發展到表現春天,并借助聯想小鳥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八分音符節奏、十六分音符、上行跳進、調音記號、重音記號給音樂帶來生機和活力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每個活動環節都相互連接,層層遞進,在輕松有趣的音樂欣賞中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構建音樂知識體系,實現音樂欣賞的“樂思”。
(三)問題情境引導遷移應用,助力學生“慧賞”
在趣味與思考并行的音樂欣賞活動中,學生通過對比、體驗、感受音樂作品旋律中暗藏的樂理知識,構建音樂知識體系。但這只是停留在知識理解層面,在理解基礎上的綜合思考和應用才是深度學習的關鍵。為了助力學生深度學習,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將欣賞音樂作品時學習到的音樂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在對《春》欣賞學習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4~6人分成一個小組,模仿《春》的4/4拍,創作4個樂句。樂句創作要求:第一句的結尾必須與《春》第一樂段一樣上行跳進,第三句的結尾同樣與《春》的第三樂段一樣旋律下行,樂句中跳音、重音記號至少要各有一個。同時,教師強調本次創作的4個樂句沒有情緒情境的具體要求,學生可以放開想象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創編樂句。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要求明確且有一定的開放度,充分考慮到學生不同的音樂天賦和音樂知識儲備程度。問題情境遷移應用的重點主要放在樂句的4/4拍、上行跳進、級進下行、跳音、重音上,考查學生對《春》音樂作品關鍵特征的掌握情況。在音樂情境創設后,組內學生馬上行動起來,有的即興哼唱,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聆聽后提出建議,群策群力完成4個樂句的創編。
(四)明確評價標準,強化過程助力“樂思慧賞”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深度學習的重要力量。教師結合教學活動目標明確評價標準,強化評價過程,以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助力“樂思慧賞”。在模仿《春》進行樂句創編的活動中,教師提出評價的明確標準和分級,見表1。
有明確的評價標準分級,可幫助學生深刻了解自己需要在課堂活動中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推動學生深度學習。評價內容遵循多維度評價的原則,從參與活動積極性、對任務要求的遵循和完成、活動結果三個方面進行設置,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四、結束語
“樂思慧賞”在音樂課堂上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推進落實深度學習任重道遠。音樂教師應深入研究“樂思慧賞”音樂欣賞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深度學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和價值,培養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劍鋒.基于深度學習的音樂教學“四步走”策略:以欣賞曲《春》教學為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4(2):17-20.
[2]刁冉.以問題鏈促進小學生音樂欣賞深度學習[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10):35-38.
[3]朱夢蕾. 讓初中音樂欣賞教學有“深度”[J].中學課程輔導,2022(22):117-119.
[4]干雅雯.深度學習視域下音樂欣賞教學中優質提問策略探究:以《對花》主題樂器音色聽辨為例[J].音樂天地,2022(3):10-14.
(本文系無錫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樂思慧賞’音樂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E-c/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