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當前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發展,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也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聲勢律動作為一種通過身體動作表達音樂節奏和情感的教學方式,近年來在初中音樂教育中得到了廣泛關注。聲樂律動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旋律等要素進行有規律的身體動作,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生動地感受音樂的情感與韻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聲樂律動,不僅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創造力和音樂表現力。
二、聲勢律動的概念
聲勢律動是一種音樂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人體的各種姿勢和運動來產生聲音,并以此為媒介,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的節奏、情感和韻律。這種方法強調身體的參與和律動,使音樂不僅僅作為聽覺的藝術,更成為一種全身感官的體驗。
聲勢律動起源于奧爾夫教學法,該教學法認為,音樂不僅僅是聽覺的享受,更是身體的體驗和表達。通過聲勢律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和情感,他們的身體成為感知和表達音樂的工具。同時,聲勢律動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樂記憶力,使他們在欣賞和演奏音樂時更加得心應手。
三、聲勢律動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聲勢律動法作為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性的音樂教學方法,在初中音樂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下是聲勢律動法的幾種實施方法。
(一)基本聲勢動作訓練
聲勢律動法的基礎是各種能發出聲響的人體動作,如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這些動作雖簡單,卻能有效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
拍手:包括拍掌背、指尖對指尖、手背對手背等多種形式,探索不同的拍手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對不同拍法產生的音色特點的體驗。
跺腳:一般用腳掌跺地,左右腳均可,鼓勵學生左右腳都學會跺地。特殊用法是用腳跟或是前腳掌著地,以及用腳畫圓圈、弧線等等。跺腳發出的聲音較低沉,在合奏中可以擔任節拍重音聲部。
拍腿:雙手自然放置在大腿膝部,雙臂要放松,雙手拍打。也可以單手拍打。拍腿可拍打出更豐富的節奏花樣,且本身可做二聲部練習,是打擊樂、鍵盤樂、音條樂器演奏前的最佳準備練習方法。
捻指:中指與拇指相捻發出響聲,也可以用彈舌發聲替代捻指發聲。捻指的音量最小,但是音調較高,有時能夠發出尖銳明亮的響聲,不宜用在重拍或是復雜而快的節奏中。
(二)節奏模仿與接龍游戲
節奏模仿:可以是師生間的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通過模仿動作和聲響,學生可以把握和感受節奏型,同時訓練聽辨與記憶能力。需要模仿的節奏應由簡單到復雜,由慢速到快速,適時為止,以免學生興趣減弱。
接龍游戲:如“接尾”法,老師先拍四拍,然后學生重復老師的后面兩拍,接著學生自己即興拍兩個節拍,一起合成四個節拍。接下來,老師可接過學生的后面兩拍重復,再即興拍兩拍,而后換下一個學生接老師的后面兩拍,再即興兩拍,如此輪流進行。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
(三)聲勢與律動的結合
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最具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與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這種方式不僅掌握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以及對多聲部音樂的參與理解能力。
律動活動:為使學生能更好地感受歌曲風格和音樂要素,融合了聲勢和舞蹈有規律的體驗活動;同時也從音樂中提取典型的節奏和旋律進行反推設計的有規律的音樂學習活動。律動活動的操作分為三個流程。
在最簡單的聲勢活動中感受穩定的節拍規律,解決最基本的上肢協調問題,可以同步進行歌曲的學唱。
從坐姿到站姿的過程中添加下肢的動作,在全身的協調練習中鍛煉學生的精力分配能力。
在合作與探索中加強、穩定學生的身體記憶,在合作體驗中提高其學習興趣。
(四)節奏創作與自由創意
節奏創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編聲勢節奏型。學生能夠創作出多種聲勢節奏型,但教師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搭配,避免小組之間出現過大的差距而影響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自由創意律動:鼓勵學生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來表現音樂的節奏和情感,如揮手、抬腿、轉身等。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并在小組中進行合作,創造自己的律動方式。
(五)音樂與舞蹈相結合
將音樂與舞蹈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對學生更高層次的音樂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音樂的效率。
以七年級下冊(人音版)《一二三四歌》為例,這是一首軍旅歌曲,節奏鮮明、旋律鏗鏘有力。在聲勢律動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歌曲旋律、節奏和情感特點,精心設計與之相匹配的聲勢律動動作。這些動作應簡潔明了,易于學生模仿,同時又能充分展現音樂的節奏感和韻律美。例如,對于節奏感強烈的部分,可以設計拍手、踏步等動作;對于旋律悠揚的部分,則可以設計旋轉、揮手等更加柔和的動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聲勢律動活動,讓他們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的魅力。可以通過分組比賽、集體表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
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播放音樂視頻、動畫等,來輔助教學。這些多媒體資源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聲勢律動動作。同時,多媒體教學手段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
在聲勢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及時給予他們反饋和指導。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動作表現,了解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教師可以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關的情境。例如,在教授《一二三四歌》時,可以模擬訓練的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激昂和豪邁。通過情境創設,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從而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能力。
四、聲勢律動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聲勢律動通過身體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學中單一講授或演奏的方式,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可以通過拍手、跺腳、搖擺等簡單的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使音樂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和節奏感
聲勢律動強調學生對音樂的直觀感受和身體反應,通過身體動作的表達,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情感。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使他們對音樂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同時,通過不斷的練習和體驗,學生的節奏感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三)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聲勢律動教學鼓勵學生根據音樂進行即興的身體動作創作,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來詮釋音樂,用獨特的身體動作來表達音樂的情感和內涵。這種創作過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藝術創造力。
(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聲勢律動教學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自信心等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推動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聲勢律動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教學方式,為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過對其應用價值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可以為初中音樂教學提供實用的教學指導和借鑒,推動音樂教育的不斷創新和進步。
五、聲勢律動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及改進對策
盡管聲勢律動教學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受到廣泛認可,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常見的問題
1.教材與教學內容安排的問題
教學內容設置不足:當前的音樂教材,無論是初中還是小學教材,對聲勢律動的教學內容安排相對較少,更多關注的是音樂理論知識,而對聲勢律動的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導致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受到限制。
教學內容缺乏創新:部分教師在應用聲勢律動教學法時,未能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教學模式上缺乏創新性律動,使得教學內容單調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的問題
教學方法單一:許多教師在應用聲勢律動教學法時,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實踐操作的重要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理解深度。
存在過度依賴:有些教師過于強調聲勢律動的運用,甚至將其作為課堂的主角,而忽略了課程本身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這可能導致學生過于關注聲勢律動本身,而忽略了對音樂的整體感知和學習。
3.學生參與度與理解力的問題
學生參與度低:聲勢律動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表演來體驗和理解,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種原因(如課堂氛圍、教學方法等),學生的參與度往往不高,導致對聲勢律動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
理解力受限:由于聲勢律動教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部分學生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同時,還有部分學生的音樂基礎較差,這也會影響他們對聲勢律動的理解和應用。
4.教師素養與培訓的問題
教師素養不足:部分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夠扎實,對聲勢律動教學法的理解和應用不夠深入。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教學中無法有效地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甚至可能誤導學生。
培訓不足:由于聲勢律動教學法是一種相對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缺乏相關的培訓和指導。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教學中遇到困難和挑戰時無法及時得到幫助和支持。
5.教學環境與資源的問題
教學環境不佳:部分學校的教學環境可能無法滿足聲勢律動教學的需求。例如教室空間狹小、音響設備不足等問題都可能影響聲勢律動教學的效果。
教學資源匱乏:部分學校可能缺乏足夠的聲勢律動教學資源,如教學用具、相關的音樂教材等。這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有效利用聲勢律動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改進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來改進聲勢律動法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優化教學內容
首先,需要在初中音樂教材中增加聲勢律動相關的知識點和樂曲教學。選擇具有鮮明節奏感和動感的樂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聲勢律動的魅力。同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設計一些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聲勢律動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樣化教學方法
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參與聲勢律動的學習和實踐。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外,還可以引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小組演練等多種方式。通過實際操作和表演,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聲勢律動的變化,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3.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學校應加大對音樂教學資源的投入,配置專業的音響設備和樂器等,為聲勢律動教學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視頻、音頻等,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聲勢律動的變化,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4.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學校應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訓和輔導,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教學水平。通過參加音樂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教師可以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聲勢律動教學方法和技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指導。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聲勢律動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以滿足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
六、結語
綜上所述,聲勢律動教學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未來,應進一步完善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建立評估體系并加強師資培訓,以推動聲勢律動教學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
(作者簡介:鄭健,男,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