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就是明朝愛國詩人于謙寫的《石灰吟》。詩中沒有直接提到“石灰”二字,卻把石灰的來歷、制作過程和特征生動地描述出來。
千錘萬鑿
石灰石是地球上常見的礦石之一,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貝殼相同。它們看起來普通,卻是許多建筑材料的關鍵原料之一。中國人利用石灰石制作石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古籍《博物志》和《本草經(jīng)集注》中提到,白色或青白色的石灰石品質(zhì)較好,古人常根據(jù)這些特征來選擇石灰石,然后用錘子把它們敲成塊,再進一步制作成石灰。
烈火焚燒
要把石灰石變成石灰,需要經(jīng)過高溫煅燒。
石灰石在大約900℃的高溫下會分解出二氧化碳,變成生石灰(氧化鈣)。古人會建造石灰窯,把石灰石放進去燒制。石灰窯一般用柴火或煤炭作燃料,工匠們通過控制火候,把石灰石加熱到需要的溫度,使它們分解成生石灰。雖然沒有溫度計,但經(jīng)驗豐富的工匠們可以通過火的顏色和時間來掌握燒制進度。
粉身碎骨
燒過的生石灰塊還不能直接用于建造,需要先消解成粉末。消解的原理是讓生石灰和水發(fā)生反應,生成熟石灰。
根據(jù)古籍《天工開物》記載,古代有兩種消解方法:水沃成粉和風吹成粉。水沃成粉是往生石灰里加水,兩者會立即發(fā)生反應,釋放大量熱量,生成熟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