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星星,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西方的十二星座,其實在古老的東方,我們早已有了自己的“星系統”——二十八星宿。這是屬于東方的獨特浪漫。
東方有青龍
古人將天上的星星分成四個片區、二十八個星宿(xiu),并根據其外形想象出四個神獸,東方為青龍,北方為玄武,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沒錯,左青龍右白虎,說的就是這個啦)。我們今天說的“龍抬頭”,指的就是這條“青龍”。
“青龍”也被稱為“東方蒼龍”,它由“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七宿組成,這七宿如同飛舞在初春夜空的巨龍,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頸,氐宿代表龍爪,房宿代表龍身,心宿代表龍心,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而“龍抬頭”的主角,就是七宿中的角宿。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夜晚時分,如果你抬頭望向東方的天空,就能看到角宿,也就是我們說的“龍角”,在這一天格外耀眼,它從東方地平線升起,就像是龍抬起了頭。
剃龍頭
傳說中,“龍抬頭”起源于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時期。每年二月初二,伏羲氏會親自耕田,文武百官也會親耕三分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的象征,掌管著雨水,與農業息息相關,因此“龍抬頭”就意味著龍從沉睡中蘇醒,開始活動,預示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所以,這一天也被叫作“春耕節”,人們選擇在這一天慶祝“龍抬頭”,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這是眾多慶祝“龍抬頭”的習俗中最廣為人知的。在古人眼中,頭發是身體的一部分。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剪頭發可是一件大事。但人們認為在正月里剪頭發不吉利,要等到二月初二才可以理發,這不僅是為了迎接春天,也是為了祈求好運。所以你在
星之詩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星宿來表示星辰在天空的位置,觀察天象,判斷季節。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冬季,“蒼龍七宿”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后看不見它們,直到二月初二,蒼龍抬頭。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龍抬頭”意味著什么呢?簡單來說,它標志著春季的開始,因為地球的自轉軸傾斜,使得北半球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朝向太陽,日照時間變長,氣溫逐漸回升。所以“龍抬頭”既是傳統節日,也是天文現象,更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浪漫解讀,提醒人們春天來了,是時候脫下厚重的冬裝,迎接溫暖的陽光了。
其實,古人有很多關于星辰的既浪漫又科學的解讀,有些還被記錄在詩句之中。比如,詩人杜牧在《秋夕》中寫道:“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夕就是農歷七月初七,此時由牛郎星、織女星、天津四組成的“夏季大三角”就位于頭頂正上方。所以,古人會躺在涼床上,一邊觀星,一邊感懷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又比如,詩人杜甫在《贈衛八處士》中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畢竟盛夏出現的商宿(也就是心宿)與隆冬出現的參宿,是永遠沒有見面的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