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試驗目的
為夯實化肥減量增效基礎工作,探究小麥最佳施肥量、施肥品種、施肥比例,計算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養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蘭考縣安排冬小麥五區豐缺試驗,為冬小麥科學施肥提供技術支撐。
二、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塊位于蘭考縣堌陽鎮范寨村,地勢平坦,耕作條件良好,海拔68 m;常年降雨量636 mm,常年有效積溫5219℃,常年無霜期298天;耕層厚度21 cm,肥力水平為中等,前茬作物為玉米。土壤養分含量經蘭考縣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取土化驗,化驗結果為有機質含量17.5 g·kg-1,全氮含量0.985 g·kg-1,有效磷含量15.3 mg·kg-1,速效鉀含量168 mg·kg-1,pH8.5。
三、試驗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1.試驗作物。供試作物為小麥,品種為洛麥29,半冬性中早熟品種。
2.試驗肥料。氮肥選用N含量為46%的尿素,磷肥選用P2O5含量為12%的過磷酸鈣,鉀肥選用K2O含量為52%的硫酸鉀,根據試驗方案不同配比要求進行配合施用。
(二)試驗施肥設計
1.試驗施肥。施肥量(折純)如下:氮肥187.5 kg·hm-2,磷肥105 kg·hm-2,鉀肥45 kg·hm-2。按照預定配方計算各個處理(40 m2)施肥量(見表1)。
2.田間設計。試驗設5個處理,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面積為40 m2,以上試驗在不施有機肥的基礎上進行,每個處理之間設埂和走道,防止竄水竄肥,試驗地周圍設1 m保護行。
(三)試驗田間調查管理
10月6日進行耕地、整地,10月8—9日劃區、起壟,10月13—15日各小區施底肥、小區翻地、二次整地;10月16日進行播種,10月22—24日出苗情況調查;10月28—30日,基本苗調查;11月6—8日,分蘗期調查;11月26至12月5日,越冬期調查;12月11—13日,冬前群體、冬前分蘗、冬前次生根調查;翌年2月18—19日進行返青期調查;3月10日追施化肥、化學除草;3月19—21日,開展返青群體、總分蘗、返青次生根的調查;3月18—22日,拔節期調查;4月14—16日,開展抽穗期調查及“一噴三防”工作;4月18—21日,開花期調查;6月7—9日,成熟期;6月10日,收獲。
四、試驗產量調查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各處理的平均穗長為空白區7.43 cm、無氮區7.5 cm、無磷區7.77 cm、無鉀區7.93 cm、全肥區8.03 cm,各處理間差異較為明顯。穗粒數隨著氮肥用量的減少呈明顯下降趨勢,全肥區平均穗粒數最多,為30.4;空白區平均穗粒數最少,為27.3。有效穗數隨著氮肥用量的減少亦呈明顯下降趨勢,其中全肥區平均穗數最多,為515萬·hm-2;空白區平均穗數最少,349萬·hm-2,相差166萬·hm-2。千粒質量隨著氮肥用量的減少呈下降的趨勢,但處理之間差異不明顯。其中,全肥區平均千粒質量為46.5 g,空白區平均千粒質量為45.87 g。籽粒產量和莖葉產量也隨著氮肥用量的減少呈明顯下降趨勢。產量由高到低排序為全肥區、缺鉀區、缺磷區、缺氮區、空白區。從4個施肥區籽粒產量看,3個缺肥區與配方區相比均減產,無氮區減產2063 kg·hm-2,無磷區減產1043 kg·hm-2,無鉀區減產534㎏·hm-2。
五、結論與分析
通過小麥五區豐缺試驗,得出結論:第一,合理施肥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的產量,試驗中全肥區的化肥施用量和配比最合理,增產效果最顯著。第二,在小麥高產栽培中,氮磷鉀三元素的合理施用量是關鍵。應確定優質小麥品種在特定土壤條件的最佳化肥施用量和配比。第三,該試驗為提高化肥利用率、促進綠色農業發展提
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合理施肥,可以減少化肥浪費,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同時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
作者簡介:張麗(1978— ),女,河南蘭考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土肥水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