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新野縣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契機,優化種植業產業結構,推進標準化生產,做好土壤污染源頭控制、清潔農業生產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相關工作,打好生態環境保衛戰,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發展現狀
(一)優化種植業結構
新野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厚植農業發展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科技創新驅動力度,實施三產融合發展,探索破解“三農”新難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全縣培育了肉牛、蔬菜、花生等產業,改善了農業供給結構,推進了產業轉型跨越發展,建設了肉牛產業化集群示范區、蔬菜產業園區、花生產業化集群、棉紡織產業集群和特色小鎮,有力推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新野縣秉承環境保護和生態循環利用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多方引資,新野縣帶動種植、養殖、沼氣、加工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農業、畜牧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無害化排放,涌現出全鏈條、全循環生態農業、“豬—沼—果”“?!印摇钡刃滦蜕鷳B循環農業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縣已建成“三沼”綜合利用示范點3個,初步形成了設施齊全、功能完備、農牧一體、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雛形,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典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目標,新野縣開展例行監測,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2018年獲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榮譽稱號。2023年新野縣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定性檢測樣品1211個,定量檢測樣品152個,兩項共計檢測樣品1363個,合格率達100%。在“三品一標”認證中,全縣已認證農產品18個,認定面積2.93萬hm2;培育省級以上知名品牌30多個,加快推進了農業高質量發展。
(四)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2023年,新野縣通過發放小麥、玉米、花生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和技術明白卡,組織技術培訓,開展宣傳活動,組織現場觀摩等方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1.33萬hm2,配方肥應用面積達到3.8萬hm2,落實小麥、玉米秸稈粉碎直接還田6萬hm2,有機肥使用面積2.2萬hm2。推進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全縣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7.3%,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7.3%,農藥有效利用率達38.6%,全縣用藥量下降在2%以上。
(五)開展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
1.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新野縣落實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制度,大力推廣秸稈“五化”綜合利用技術,逐步建立健全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實現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轉化增值,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從根本上消除焚燒隱患,實現禁燒和利用和諧統一,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
2.開展農膜回收行動。新野縣從地膜的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環節入手,逐步建立以企業為龍頭、農戶參與、市場化推進、政府監管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機制,開展農膜回收示范推廣,加強廢舊地膜的回收加工利用,有效降低了土壤白色污染,全縣農膜回收率達91.5%。
3.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新野縣按照“市場化運作、專職化收集、無害化處理、指標化考核、屬地化管理”模式,全面開展廢棄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置工作。全年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68 t左右,處置率達100%,基本杜絕亂扔亂棄現象。
(六)完善土壤污染預警體系
新野縣積極開展耕地土壤污染預警工作,構建省、市、縣三級耕地土壤污染預警體系,做好預警監測、信息研判、預警處置三項重點預警工作。2023年土壤部門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有效管控耕地土壤環境風險,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多年未發生土壤污染案件,實現全縣優先保護類耕地全覆蓋,土壤污染源頭得到進一步控制。
二、存在的問題
(一)化肥農藥使用技術推廣不夠全面
受現有農技推廣體系的制約,新野縣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建設薄弱,輻射帶動作用不夠。氮肥科學運籌與用工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推廣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化肥施用不合理現象在局部地域部分作物上仍然存在,合理施肥技術、科學保護耕地與農業生產者素質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業現代化技術與分散經營之間的矛盾突出,部分設施蔬菜田存在化肥施用量嚴重超標的問題。農藥施用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新型施藥器械有待進一步普及,精準施藥技術推廣難度大。
(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短板
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綜合利用項目投資大、見效慢;原有收貯站點數量不足,功能發揮不完全,收貯能力有限;現有收儲體系滿足不了市場實際需要;地方政府財力有限,補貼資金不足。這些均制約了秸稈等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的開發和企業的發展,延緩了相關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農業廢棄物收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市場運作模式亟須積極研究探索。
(三)農田生態環境保護有壓力
受利益驅使,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把關不嚴,制止不力,違法占用耕地、林地案件時有發生,給當地土壤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四)農村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未建立
農村能源、農業農村廢棄物回收處置資源化利用、農產品監管等綠色發展工作時間長、見效慢,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不理想,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影響鄉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對策
(一)強化輿論宣傳,增強社會共識
新野縣要加強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生態農業建設、綠色農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多種媒介,大力宣傳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普通群眾的綠色發展意識,提高社會共識,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加強技術指導,實現示范引領
新野縣要加強對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及秸稈、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回收利用的技術指導培訓,強化回收站、回收點監督管理,推動回收處置工作落實到位;加強技術指導培訓,落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配套技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在鞏固農技推廣示范區的同時,新野縣應增建沼液培肥示范區、生物有機肥示范區、深耕施肥示范區、緩釋肥示范區、退化耕地示范區等,適時組織觀摩,引領農業農村綠色技術發展。
(三)加強回收處置,凸顯廢物利用
新野縣要開展廢舊地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工作,推廣標準、可降解地膜,持續開展地膜殘留監測工作,強化秸稈“五化”利用工作,逐步提高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率,爭取建設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示范縣。
(四)加強監督管理,健全檢測體系
新野縣要鞏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成果,落實政府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規范農業投入品市場經營秩序,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預警、安全追溯體系;完善農產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推動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再上新臺階。
(五)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長效機制
新野縣應統籌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資金,加大對地方配套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各項涉農綠色發展項目,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按照“先建機制,后續工程”的要求,積極探索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運營機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管護長效機制,推進地方農業農村綠色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呂靜(1977—),女,河南南陽人,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相關工作。
(責任編輯 " 張夢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