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處于秦嶺山脈東延與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匯地帶,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黃土源為主,地形多樣且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稱,海拔垂直落差大,小氣候繁復多樣,無霜期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地理環境衍生出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素有“一步三藥”和“天然藥庫”的稱號,是全國及河南省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基地。
紅花屬于菊科紅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刺紅花、紅藍花、草紅花。花絲入藥,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除此之外,紅花還是天然的色素和染料。紅花油占種子質量的20%~30%,具有重要的工業用途和保健作用。在我國紅花已有2100年的藥用和栽培歷史,主要產地有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省、四川省等。
本文通過對紅花栽培技術的探索,形成紅花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并提出發展建議,旨在為當地紅花高產栽培提供參考,促進當地紅花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環境,加快群眾致富步伐,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
一、紅花的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選擇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塊種植,前茬作物最好選擇豆科作物,避免連作。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商用有機肥250 ~300 kg·hm-2、過磷酸鈣450 ~750 kg·hm-2、尿素150 ~225 kg·hm-2、鉀肥150 kg~225 kg·hm-2,或施氮磷鉀復混肥料600 ~750 kg·hm-2。宜采用機械翻耕,深度25 ~30 cm,做到土壤平整、疏松。
(二)播種
1.播種時期。紅花通常選用春播或者秋播。春播宜早,在2月底前完成播種;秋播宜晚,一般選在10月15日至11月15日種植。春季種植的紅花生長發育期一般在120天左右,秋季種植的紅花生長發育期一般在200天以上。
2.播種方法。播前選擇顆粒飽滿、無霉變、無損傷、發芽率高的新種子種植,先將種子晾曬1 ~2 天再進行播種。播種方式主要有條播、穴播、撒播三種。采用條播的方法可以做到株行距保持一致,分行栽培,利于排澇、保墑、中耕除草的同時還可節約生產用種。生產上以條播為主,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按照20 ~50 cm的行距開溝,溝深3 ~5 cm,種子用量為37.5 ~45 kg·hm-2。均勻地把種子播入溝中,覆土后輕微鎮壓。
(三)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紅花種植后一般在6~10天出苗,當出現3~4葉時要及時查苗和補苗。春播紅花,苗高約10 cm時間苗,苗高約20 cm時定苗。秋播紅花,若缺苗不嚴重,則建議越冬前及越冬期不間苗,翌年初春苗高10 cm左右時間苗,苗高20 cm左右時定苗。間苗和定苗時要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去病留健。種植密度為128000~150000株·hm-2。
2.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應結合間苗和定苗同時進行,中耕時深度要適當,不宜過深,以免傷根。第一次間苗的時候進行中耕,第二次定苗時結合中耕進行除草,并適當培土,防止倒伏。中耕除草既可以防除雜草,又可以疏松土壤、破除板結、促進土壤養分釋放、提高土壤通透性等。
3.水肥管理。紅花耐旱、怕澇,若幼苗期和現蕾期遇到嚴重干旱天氣,可適當澆水,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切忌大水漫灌。雨季來臨時及時做好開溝排水,確保雨后能迅速排掉田間積水。紅花定苗后可進行第一次追肥,追施尿素150 kg·hm-2;在分枝后封薹進行前第二次追肥,追施尿素150 kg·hm-2。
4.打頂。對紅花做打頂處理能使分枝增多,花蕾數量增加,提高產量。
(四)病蟲害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相結合的原則。
紅花常見的害蟲有蚜蟲、紅蜘蛛,要及時防治。蚜蟲貫穿在紅花生長的整個過程中,侵害部位主要是嫩莖及葉片,影響光合作用,會使葉片變黃、花朵變小、形態畸形,植株受害嚴重時會停止生長。物理防治主要利用黃板誘殺和釋放食蚜蠅、瓢蟲和蚜繭蜂等天敵昆蟲進行防治,或者使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或性誘劑誘殺害蟲。化學防治可以施用70%吡蟲啉2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8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紅蜘蛛,可采用阿維·噻螨酮乳油。
紅花常見的病害有三種,分別是根腐病、銹病和炭疽病。患三種病植株的主要癥狀分別為:根部腐爛、整個植株枯死;葉片及根部密生黃綠色或銹色病斑;葉片有褐色病斑,莖部有暗褐色凹陷斑,嚴重的會造成爛莖。紅花的病害防治重在預防,一旦發現患病植株,應及時拔除焚燒或帶出田間,以防傳染周圍的植株。采收后,要及時清理田間枯枝秸稈,可運出田地或就地燒毀。用拌種劑將紅花種子攪拌后種植,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化學防治可采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和72%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倍液噴施,最好在發病初期用藥,整個田間噴霧1~2次,間隔時間為15 ~20 天。
(五)采收加工
1.花絲采收。當花由黃變紅時,于晴天10:00前采收為宜。采花時間持續10 ~15 天。花絲采摘以后嚴禁堆放,防止出現發霉結塊的現象。不宜在陽光下暴曬,采收的花絲以薄薄一層均勻鋪置于層架式細網紗上,通風陰干,陰干后的花絲藥用價值高、顏色佳。或在50 ℃條件下烘干,少翻動。
2.種子收獲。花期結束后15 ~20 天,當紅花莖葉干枯、果球變硬時即可收獲,種子采用人工或機械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去雜,清理干凈入庫。
二、紅花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推廣高效栽培技術及機械化種植,提高農戶種植水平
推廣紅花高效栽培技術,可以提升農戶的紅花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紅花的產量,還能幫助當地藥農了解市場需求,增加藥農的收益。同時,推廣紅花高效栽培技術可以通過合理施肥等措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根據三門峽市紅花產區土壤肥力、水肥條件、氣候條件的情況,以水、肥和栽培密度為中心,通過與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總結了合理的種植密度及配置方式,統一提高了三門峽市紅花種植戶的技術水平,從而提高了紅花種植戶的經濟效益。開展紅花機械化種植研究,普及和提升機械化水平,能減輕紅花種植的勞動強度和減少人工投入。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機械化種植逐漸成為主流。機械化種植能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紅花生產條件。例如,采用播種機能保證播種質量,提高出苗率。采用中耕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氣性。采用噴藥機能均勻噴灑農藥,防止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減少農藥的浪費和污染,提高農藥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采用便攜式高效紅花采摘機,可以保證采摘干凈,整個花絲完整無揉捻,尤其是對半干花絲完整采收,突破了限制紅花采收、推廣的技術瓶頸。
(二)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優化品種結構
實施產學研合作,依托科研單位建立紅花種質資源圃及育種試驗基地,通過對目前的種質資源評價、篩選和利用,選出適宜三門峽市種植的優良品種。例如,把具有耐寒、抗性好、無刺、產量高的好品種加以推廣利用,可以解決生產上紅花主栽品種單一、結構搭配不合理等問題。優化品種結構,可以提高紅花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種植戶的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在推廣新品種方面可實施以下舉措:第一,強化宣傳工作,大力宣揚新品種的特性和長處,激發種植戶的參與熱情;第二,給予技術保障,向種植戶傳授新品種正確的種植及管理方法;第三,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積極開辟全新銷售途徑,增強紅花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引進人才,強化科技服務支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紅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財力的投入,建立科技人才培訓基地,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加大專業服務型和生產技能型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力度,定期進行理論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留得住的土專家和新型實用型技術員。圍繞紅花生產關鍵技術瓶頸進行聯合攻關,著力探索解決生產難題的新途徑、新方法。2022年9月,三門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獲得題為《紅花農機農藝新品種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新技術、新成果,并帶到基層農業推廣部門,這不但加速了科研成果以及先進實用技術邁向推廣應用與產業化的進程,而且同步攻克了紅花關鍵技術攻關環節所面臨的難題。三門峽市中藥材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成員為紅花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倡導和支持紅花種植戶采用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通過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助力紅花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提升品質、提高效率,實現增產與增收的雙重目標,同時積極拓展多元合作渠道,用專業力量為紅花產業的蓬勃、高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堅實保障。
(四)加強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條
發展紅花品牌,加強產品認證,通過認證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利用品牌增強市場對三門峽市紅花的質量認可度,樹立生態藥材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借助品牌塑造之力,依據紅花產業特色,打造獨樹一幟的品牌形象,全方位提高產品品質,夯實客戶信任根基,提升市場競爭力。講好紅花故事,突出歷史性、傳統性和獨特性,建立消費群體的信任度和忠誠度,提升盈利能力,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采用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通過溯源獲悉產品種植、收獲、加工、包裝、銷售等生產過程,追溯種植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資料、產品,及由此生產的食品和藥品等,打造產品品牌,讓消費者對產品更放心。紅花每年6月開花,景觀效果獨特,具有重要的生態旅游價值。通過建設集生態旅游、文化體驗、藥膳餐飲、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基地,打造紅花旅游文化品牌,實現紅花文化促旅游發展、旅游發展拉動紅花產業的良性循環,生態效益顯著。作為經濟作物的紅花,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并且用途廣泛,但是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與開發。所以,要培養或引進一些紅花加工企業,通過借助初深精加工拓寬市場,強化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提升紅花產品的附加值。例如,美容領域有抗氧化的紅花美容產品,畜牧業用紅花秸稈及餅粕制成飼料,食品飲料行業推出兼具保健功能的紅花茶。通過打造這些豐富多元的產品,全方位地契合了不同市場板塊的訴求,銷售路徑不斷拓寬,銷售收入自然持續攀升。多元化的產品布局極大地降低了整體風險,讓產業具備更強的抗打擊能力,增加了產業韌性,不僅吸引了不同需求、不同背景的客戶,而且品牌形象得到廣泛傳播,為產業可持續發展鋪就堅實道路,從而保障產業經久不衰的活力,讓紅花產業得以長遠規劃、穩步推進。
作者簡介:賀怡瓊(1990— ),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推廣與開發工作。
(責任編輯 " "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