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解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防治小麥根腐病的田間藥效和安全性,參照《農藥登記試驗質量管理規范》《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16部分:殺菌劑防治小麥根腐病》(NY/T 1464.16—2007)進行小麥大田藥效試驗,篩選適宜的施用劑量,以期為大田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1.試驗對象。試驗作物為小麥,品種為青麥6號。
2.試驗藥劑。試驗藥劑為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開封市浪潮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為1%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河南金田地農化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和25 g·L-1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提供)。
(二)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為河南省禹州市順店鎮,土壤類型為壤土,前茬作物為玉米,肥力中等,地勢平坦,水利排灌設施良好。施藥當天試驗地天氣狀況詳見表1。
(三)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每個處理設置4次重復,共設24個小區,各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間設隔離行,每個小區面積為30 m2。種子用量為187.5 kg·hm-2,兌水量為種子質量的2%,即3.75 L·hm-2。試驗處理設置詳見表2。
(四)田間管理
小麥于10月23日播種,播種前每公頃施用小麥專用肥750 kg,復合肥(17-17-17)375 kg。種子包衣陰干后播種,播種量為187.5 kg·hm-2。翌年2月5日澆灌水1次,其間各處理統一田間管理。
(五)藥效調查
1.調查時間和次數。試驗于11月5日調查出苗率,分別于苗期(12月25日)和穗期(翌年5月2日)調查防效,共調查3次。
2.調查方法。每個小區單獨播種100粒,調查出苗率。每個小區隨機5點取樣,每點取1 m雙行調查莖基部的發病情況,以株為單位分級調查,記錄調查總株數、各級病株數。分級方法如下:
0級:莖基部無病斑;1級:病斑圍繞莖基部在2 "5%以下;3級:病斑圍繞莖基部26%~50%;5級:病斑圍繞莖基部51%~75%;7級:病斑圍繞莖基部在76%以上,植株萎蔫,接近死亡或死亡。
(六)藥效計算方法
1.病株率計算公式。
式中:D—病株率,Nd—病株數,N—調查病株數。
2. 病情指數計算公式。
式中:X—病情指數,Ni—各級病株數,i—相對各級數值,N—調查總株數。
3.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式中:P—防治效果,CK—清水對照區病情指數,PT—藥劑處理區病情指數。
4.出苗率計算公式。
5.對作物的直接影響。藥效調查的同時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按照藥害分級方法記錄每個小區的藥害程度,以-、+、++、+++、++++表示。藥害分級方法為:
-:無藥害;+:輕度藥害,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明顯藥害,可復原,不會造成作物減產;+++:高度藥害,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對作物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嚴重藥害,作物生長受阻,作物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
二、結果與分析
由表3可知,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防治小麥根腐病,處理1至處理3,苗期的防效分別為72.14%、80.35%、86.65%,病株率分別為2.91%、2.35%、1.57%;穗期防效分別為65.26%、72.88%、78.49%,病株率分別為7.75%、6.12%、5.35 %。
處理4的苗期防效為85.17%,病株率為1.74%;穗期防效為76.13%,病株率為5.50%。處理5的苗期防效為87.88 %,病株率為1.34 %;穗期防效為80.47%,病株率為4.78%。處理6(CK)的苗期病株率為9.33 %,穗期病株率為18.78%。
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小麥根腐病的防效與用藥量呈正相關關系,且低、中、高劑量3個處理的防效差異顯著。與對照藥劑1%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相比,低劑量處理的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的防效,中、高劑量兩個處理的防效與對照藥劑的防效無顯著差異。與對照藥劑125 g·L-1咯菌腈懸浮種衣劑相比,低、中劑量兩個處理的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的防效,高劑量處理的防效與對照藥劑的防效無顯著差異。
試驗期間小麥出苗和生長正常,未觀察到藥害癥狀,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小麥蚜蟲、小麥紋枯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未發現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產生影響。
三、結論
3%噻蟲嗪·咪鮮胺種子處理懸浮劑能夠有效防治小麥根腐病,推薦每千克種子用量為有效成分量0.375~0.495 g,即制劑量12.5~16.5 mL;在小麥播種前種子包衣,陰干后播種。
作者簡介:張金虎(1988— ),男,河南禹州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