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驗證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在防治小麥中后期赤霉病、銹病、白粉病的田間藥效,探明該藥劑對促進小麥生長及增產的作用,特將該藥劑與其他兩種藥劑進行田間比較試驗,為該藥劑推廣施用提供試驗支持。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田選擇
試驗田選擇在南陽市鎮平縣雪楓街道辦事處七里莊村種糧大戶姚文志小麥田內,小麥品種為鄭麥136。試驗田各小區的土壤類型情況、小麥種植品種、播種期及田間管理方法等保持一致。
(二)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是貴州道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對照藥劑為市售的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和43%戊唑醇懸浮劑。
(三)試驗設計與方法
1.試驗設計。試驗設計5個處理,隨機在田間排列,設置3次重復,具體見表1。
2.用藥安排。第一次用藥在小麥揚花初期、全田揚花10%左右的4月14日;第二次用藥在4月21日。共用藥2次。在試驗全過程中,不再施用對小麥赤霉病、銹病等具有防治作用的其他藥劑。
(四)調查方法及計算
1.赤霉病調查。于5月12日小麥赤霉病顯癥穩定時調查,每個處理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20穗,共100穗。根據發病小穗面積占整穗面積的百分比情況記錄病級(見表2),計算各個處理的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2.葉銹病調查。于末次藥后14天調查,每個小區固定5點取樣,每個點調查20株,調查每株的旗葉和旗葉下第1片葉。根據葉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比進行分級(見下頁表3),計算各個處理的病葉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3.產量調查。各小區實產調查方法為每個小區實收5點,每點1 m2,即每個小區5 m2,取回的麥穗單獨晾干稱質量,測算每個處理小區小麥產量,再核算每個小區的產量。考種調查:每個處理區按10點取樣法取樣,每個小區選擇100穗,調查平均穗質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折算產量。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由試驗結果可知,處理1和處理2防治赤霉病兩遍后田間調查統計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治效果較好,均為100%,均優于處理3(防治效果為86.2%)、處理4(防治效果為70.7%)兩個對照藥劑處理。
(二)對小麥葉銹病的防治效果
由試驗結果可知,處理1對葉銹病的病指防治效果最好,為95.78%,其次為處理2,病指防治效果為90.08%,病指防治效果均高于處理3(防治效果為78.40%)、處理4(防治效果為73.71%)兩個對照藥劑處理。
(三)對小麥其他病害的影響
據4月14日至5月25日田間觀察,與空白對照區相比,供試藥劑兩個處理區的葉枯病等病害程度明顯較輕,植株長勢好,未倒伏,小麥成熟期落黃好,穗色鮮亮,而對照區小麥葉尖枯黃,熟相差。
(四)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從6月1日小麥后期測產調查結果看,處理1實測產量為6 982.05 kg·hm-2,處理2實測產量為6 863.55 kg·hm-2,處理3實測產量為6 660.45 kg·hm-2,處理4實測產量為6 571.05 kg·hm-2,4個藥劑處理區較空白對照區增產率分別為11.85%、9.97%、6.71%、5.28%,其中,處理1增產率最高,在11%以上,增產效果明顯。
三、效果評價
試驗證明,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1200 mL·hm-2在小麥揚花期連續防治兩遍能控制赤霉病、葉銹病的發生,防治效果明顯,并對后期葉枯病等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有一定的增產增收作用,比空白對照增產明顯,且植株任何部位未發現異常和藥害,對小麥安全。在今后小麥生產中,推薦施用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葉銹病及其他病害,推薦用量為1200 mL·hm-2。
作者簡介:鄭亦男(1987— ),女,河南孟州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涉農網絡輿情監測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