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菇蠅學名為蚤蠅,雙翅目害蟲,是平菇栽培中重要的一類害蟲。菇蠅以其幼蟲(又稱菌蛆)為主要蟲害,主要取食平菇的菌絲和子實體,造成隧道,最終將子實體吃空;成蟲體小善爬行,經常攜帶病菌、線蟲、螨蟲進出蘑菇房,將卵產在培養料內,造成間接危害。菇蠅數量大、分布較廣,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發生高峰期在3—7月,可使平菇減產15%~30%,嚴重時減產30%~60%,甚至造成絕收。當前我國登記用于食用菌的殺蟲劑品種極少,研究人員為探索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對平菇菇蠅的防治效果,于2022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南省新鄉市、浙江省杭州市進行了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防治平菇菇蠅田間
藥效試驗,以期為該藥劑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1.試驗地點。試驗共設3個試驗地,分別設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南省新鄉市、浙江省杭州市。
2.試驗對象與試驗作物。試驗對象:菇蠅。試驗作物:平菇609(河北省保定市)、平菇新科108(河南省新鄉市)、鳳尾菇(浙江省杭州市)。
3.試驗藥劑。供試藥劑為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由上海滬聯生物藥業(夏邑)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對照藥劑25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由河南波爾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4.試驗條件。河北省保定市試驗地位于保定市淶源縣白石橋鄉白石橋村菇棚內,菇棚長80m、寬8m、高3.5m,菌棒平鋪于地面,菌棒層4層。施藥當天(2022年6月20日)溫度20~32℃,晴,西南風4級。河南省新鄉市試驗地位于新鄉市農業科學院研發中心食用菌研究所,試驗大棚2000 m2、溫控出菇試驗房120 m2。施藥當天(2022年9月16日)溫度18~30℃,霧轉多云,西北風1級。浙江省杭州市試驗地位于杭州市臨安區鼎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菇房試驗地面積約為100 m2。施藥當天(2022年9月5日)溫度20~30℃,天氣晴,相對濕度為60%~70%。
(二)試驗設計
1.試驗處理。試驗共設5個處理,4次重復,共20個小區,每個小區50個菌棒,隨機區組排列。藥劑處理設置見表1。
2.施藥方法。河北省保定市試驗地于2022年6月20日拌料裝袋,拌料時施藥1次。菌料采用滾筒噴霧拌藥,拌藥后菌料裝袋,每袋裝料1 kg。按試驗劑量,兌水稀釋噴霧,100 kg干料用水150 kg,空白對照區噴施等量清水。菌料裝袋后常壓滅菌(95℃,保持8h),恢復至常溫后,菌棒入棚(棚內溫度24~32℃,相對濕度70%~80%),入棚前熏殺棚內害蟲和雜菌。
河南省新鄉市試驗地于2022年9月16日拌料制袋,拌料時施藥1次。按試驗劑量兌水稀釋后與培養料在拌料機中拌勻至最適含水量(約63%),用YG-18型沖壓式裝袋機進行裝袋,使用封口套環進行封口。菌袋常壓滅菌(100℃,保持10 h),恢復常溫后按照10%的接種量,進行接種。 避光培養(溫度20~25℃、相對濕度≤70%),菌袋長滿菌絲后移至大棚上層架。
浙江省杭州市試驗地于2022年9月5日拌料制袋,拌料時施藥1次。試驗劑量按干料質量的1%兌水稀釋后與培養料在食用菌培養料混合機(SHHL1770)內進行拌料,拌料后水分含量約為60%。用沖壓式裝袋機(HB-SZYD-1200-17)進行裝袋,使用封口套環進行封口,袋內插入接種棒,菌袋常壓滅菌(100℃,保持10 h),恢復至常溫后,用接種槍進行接種、培養、出菇。
(三)調查方法、時間、次數及藥效計算方法
1.調查方法。依據行業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第37部分:殺蟲劑防治蘑菇菌蛆和害螨》(NY/T
1464.37—2011進行)。
2.作物安全性調查。觀察藥劑對平菇是否有藥害,記錄藥害癥狀和程度。在菌棒接種后27天調查菌棒出菇數量,每個小區調查50個菌棒。
3.防治效果調查。試驗共調查2次,分別在藥后15天和藥后30天左右(平菇收獲期)調查,每個小區隨機取3點,每點5個菇袋,調查菇蠅侵害菌棒數量及菌料內的所有幼蟲數量。
4.防效計算方法。使用DP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算防治效果。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二、結果與分析
(一)作物安全性調查
河北省保定市、河南省新鄉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三個試驗地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處理1、處理2、處理3的出菇率均為100%。浙江省杭州市試驗地對照藥劑處理和清水對照處理偶見1個菌棒未出菇,兩者出菇率為98.00%,差異不明顯。各處理出菇數量均勻一致,無不良影響,未發現試驗藥劑對其他病蟲害和非靶標生物有益或者抑制的影響。說明試驗藥劑對平菇安全無藥害。
(二)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河北省保定市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各處理和對照藥劑處理的幼蟲發生數量明顯低于清水對照處理。藥后15天,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菇蠅幼蟲的防效分別為70.97%、85.07%、95.76%;藥后33天防效分別為76.80%、88.45%、96.54%。處理4藥后15天和藥后33天防效分別為85.89%、88.44%。方差分析表明,處理3藥后15天和藥后33天的防效均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2和處理4差異不顯著,兩者極顯著高于處理1。河南省新鄉市試驗地幼蟲發生數量普遍較少,藥后15天,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菇蠅幼蟲的防效分別為80.65%、88.23%、92.25%;藥后31天(平菇收獲期)防效分別為83.56%、90.85%、94.13%。處理4藥后15天和藥后31天防效分別為87.79%、89.88%。方差結果顯示,處理3藥后15天和藥后33天的防效最好,極顯著高于處理1,與處理2、處理4相比,三者差異不顯著。浙江省杭州市試驗地藥后15天,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菇蠅幼蟲的防效分別為76.31%、80.80%、89.91%,藥后33天防效分別為79.98%、84.69%、91.78%;處理4藥后15天和藥后33天的防效分別為80.60%、83.38%。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3的防效極顯著高于處理1、處理2和處理4。
三、結論
河北省保定市、河南省新鄉市、浙江省杭州市三地試驗結果表明: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能大幅降低菇蠅對平菇的危害,藥后31天和藥后33天的防效均高達90%。推薦制劑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有效成分用量為0.015~0.0175 g·kg-1(制劑用量為0.3~0.35 mL·kg-1),于拌料時噴霧施藥1次,對平菇菇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平菇出菇和生長安全無
藥害,未見對其他病蟲害和非靶標生物有影響,因此,該推薦藥劑可在平菇栽培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李春苗(1977— ),女,河南鄲城人,專科,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作物育種栽培、植物保護研究相關工作。
(責任編輯 " 張夢納)